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的资源共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文化类博物馆丰富的产品资源分布于不同领域,其自治性、多样性、广泛性、动态性增加了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与管理的难度。依据水文化类博物馆水文化产品资源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概述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的管理、共享、分类,探讨水文化资源相关方面的理念与技术,对如何做好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管理与共享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水文化;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8-0182-02
  随着当下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水文化类博物馆寻求通过产品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最大价值。随着互联网与水文化类博物馆的融合发展,水文化类博物馆传统的产品资源共享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众多的水文化类博物馆将水文化产品资源信息免费对外开放,有需求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地轻松获得更多水文化产品资料。
  一、类型丰富的水文化类博物馆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50家的水文化类博物馆已开放,这些博物馆类型繁多,资源丰富。有资源产品综合于一体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有节水产品资源的天津节水科技馆和北京节水展馆等,有自来水产品资源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有供水产品资源的江苏南通供水技术博物馆等,有污水排放产品资源的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有地热水产品资源的北京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即地热科普展览中心,有运河资源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有水土保持产品资源的浙江安吉水土保持展示馆等,有水利工程产品资源的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三峡工程展览馆、河南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都江堰水利博物馆,有防洪资源的板桥水库河南防洪展馆,有湿地资源的宁夏湿地博物馆、黄河口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等;有河湖资源方面的洪泽湖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有调水产品资源的十堰博物馆暨湖北南水北调博物馆,有用水工具产品资源的中国水龙头博物馆,有山水产品资源的廣东省东莞市沙田镇沙田水文化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有历史名人产品资源的河北郭守敬纪念馆,有水下产品资源的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些类别不同的水文化类博物馆发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综合、普及水利和水文化科学知识,系统展示、整理、宣传中华民族治水成就,加强人民群众治水用水的忧患意识。我国治水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做好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实现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的资源共享发展。
  二、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水文化类博物馆是国家、地区文化成就的展览地,富含悠久浓厚的水文化发展史和文化色彩。然而由于受当地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文化类博物馆的分布以及水文化产品资源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性。部分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一些水文化类博物馆的产品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这造成了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我国的《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保护、收藏产品资源,以欣赏、研究、教育为目的,向大众展示人类历史活动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的产品。时代的发展变迁,水文化类博物馆不只是收藏水文化产品,其拥有的教育价值越发凸显。水文化类博物馆将担当特定的社会责任,而产品资源共享能展现其教育意义,消除社会、经济、地区等因素的影响。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就是有效整合分散产品,构建博物馆水文化产品资源平台,当一些水文化类博物馆中的产品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时,就可以通过水文化类博物馆系统平台帮助,在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系统中查阅资料。
  三、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共享方式
  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需做好资源产品的准确编目工作,加强馆与馆的交流,发挥博物馆水文化产品资源的教育意义,确保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共享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一)完善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标准化编目工作
  水文化类博物馆通过捐赠、采集、收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资源产品,将资源产品进行编号,详细记录每个产品的类别、出产地等,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工作。
  当前,我国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途径、方式较多,不同地域之间的博物馆产品编目方式也有所不同,博物馆水文化产品资源共享会出现编码不同或查找混乱等各方面问题,不利于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工作的全面开展。对此,可统一产品分类编目,采用相对统一的水文化产品编目方式,加强多个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同时,水文化类博物馆之间制定统一的产品资源共享制度,明确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时双方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水文化类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学习先进水文化类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促进水文化类博物馆之间人才的合作和交流,推进不同博物馆的水文化学术交流工作,馆与馆之间相互促进,彼此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助力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丰富、互通产品资源,将富余的水文化产品赠予其他水文化类博物馆,获得本馆没有的稀缺资源,在丰富水文化产品资源的基础上,搭建良好的共享合作关系。
  (三)发挥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的教育作用
  丰富的水文化类博物馆的产品资源见证着人类治水的历史过程,有着特殊的教育、纪念意义。水文化类博物馆可以发挥自身的产品教育价值,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如开展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外展教育活动,走进企业、军营、社区、学校、乡镇等企事业单位。同时,将教育产品共享,把博物馆的水文化产品资源做成大众可参与进来的项目,如民间水文化产品的手工制作等。
  (四)提升水文化类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效能
  1.公共服务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水文化类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意识逐步成熟,以前展示、保护、研究的传统角色有了转变,大众对水文化类博物馆的基本服务功能有了更多的期待,如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中指出,博物馆应是大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小”,并且定义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是“为公众服务”和“教育”。   2.创新服务意识和方法。我们应强化水文化类博物馆服务意识,树立以开放服务、展示教育为重心的工作理念。水文化类博物馆丰富、优秀的产品资源不再是评价其价值的唯一途径,让大众受到教育启示、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学习也是其评价价值的方式。树立以群众为中心、服务各层次观众的理念,做好满足观众需求的各种水文化教育、水文化展览、水文化讲座、水文化宣传活动,“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把满足大众的水文化需求和评价标准作为水文化类博物馆的工作方向,积极开展水文化的公共服务活动,提升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的影响力和活力。
  3.加强水文化类博物馆人才培养。促进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的要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水文化产品资源对外的共享、发展、交流、教育宣传以及陈列展览,都需要专业人才的策划和推广。策划布展事关其文化内涵,陈列展览面对的是大众,水文化产品资源的推介和资源共享关乎水文化类博物馆的发展,所以水文化类博物馆人才的选拔和配备都至关重要。选拔人才时,打破专业、单位、资历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出真正能组织管理水文化类博物馆资源产品资源相关事宜的人才,推动水文化资源产品资源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培养人才,壮大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工作的人才和队伍,提高水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源共享推广能力、专业素质、思想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4.推动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事业发展。展示水文化发展史重要载体的水文化类博物馆,把历史与当代的水文化连接在一起,是推广发展水文化、实现水文化资源共享的无声课堂。截至目前,全国各类水文化类纪念馆、博物馆已超过150家,它们是展示水文化遗产,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水文化产品资源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类别的水文化类博物馆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的产品共享理念,既富足自己又富足其他水文化类博物馆,让资源流动,让产品发挥最大价值。强化水文化类博物馆服务和教育功能,在不断扩大水文化产品资源共享规模的同时,完善共享设施,充实共享内容,创新共享方式,把水文化产品资源的趣味性和学术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知识性和专业性、观赏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资源共享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发展水文化类博物馆水文化产品资源共享的价值和意义。集中150余家水文化类博物馆,在产品资源共享工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创造便利的共享条件。每个博物馆都要着力创设其水文化产品个性品牌,推进其产品的人才培养、研究收藏、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交流共享等水文化基础建设,完善水文化类博物馆配套建设,加强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的综合功能,把水文化產品共享做成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时代特征的高品质的工作,开创水文化类博物馆共享事业新局面,推动水文化产品资源共享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而言之,开展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需做好水文化产品的编目工作,加强馆与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水文化产品资源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确保水文化类博物馆产品资源共享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让大众了解更多的水文化历史,提高大众鉴赏水文化产品资源的品位,充分展现水文化类博物馆资源产品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权凤.水文化的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白鹤梁水文化博物馆为例[J].西部皮革,2017,(2):184.
  [2]  罗春芳.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研究[D].武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3]  胡丽芬.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水文化研究[D].武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4]  闫彦.我国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对策[C]//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4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