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摘 要:文章阐述了图书馆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的意义,分析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了资源共享框架下提升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建议与对策,以期能够为各地图书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2-0128-04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的数字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同时,国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呈现出复杂化、专业化以及即时化的趋势[1],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近年来,各地图书馆加快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进程,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并在服务社会大众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文献资源数字化覆盖度不高、数字化资源库重复建设、区域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缺乏协调与统一等突出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高[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总体指引下,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展开深入研究。
  1 图书馆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的意义
  1.1 有助于弥补区域内数字文化资源的总体不足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共享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已有的纸质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载体形式的数字化转变。这种现代化的文献资源载体形式,不仅有助于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而且有利于文献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特别是针对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所珍藏的古籍一类的文献资源,如果能够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以保存、传播与共享,必然会极大地推动区域内数字文化资源的增长,丰富数字文化资源的种类[3]。
  1.2 有利于实现区域内数字文化资源的均衡化
  现阶段,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已经成为影响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地区层面以及系统层面。具体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信息流动更加便捷,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数字文化资源较为贫乏。此外,省级以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而基层图书馆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有限。由此可见,只有积极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构建立体化的资源分配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各个地区、各个系统的数字文化资源自由流通,才能真正为大众提供丰富高效的数字资源服务,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4]。
  1.3 推动了不同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
  不同类型、不同建设方向的图书馆所享有的数字文化资源差异很大,各具特色和优势。如果能够在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加大这些资源的整合力度,统一通过特定的路径进行虚拟存储与在线传输,不仅可以弥补单个图书馆在资源数量、类型上的局限,而且每个图书馆都可以作为资源传播过程中的站点面向读者提供服务,进而拓展自身的服务能力。
  1.4 有利于区域内读者获取一站式服务
  平台是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数字资源平台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串联,对其内在的关联性进行匹配和分析,并显著降低不同类型资源的异构性,进而真正实现“一站式检索”,向目标用户提供精准化的资源。用户可根据操作提示直接进入检索页面,然后结合具体需求输入关键词,让系统自行匹配相关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次切换页面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用户检索资源的精准性。通常情况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即使缺乏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用户也可借助一站式检索平台,快速检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
  2 影响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2.1 协同程度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而且这些部门彼此之间交叉程度较低。如果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缺乏宏观层面的统筹布局,必然会引起诸多障碍。因此,为了保障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实现区域内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维护参与资源共享建设图书馆的基本权益,就必须转变传统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与管理模式,重新对机构组织进行设计,明确参与资源共享建设图书馆的职权范围,形成跨行业、跨系统的协调管理体系[5]。
  2.2 资金来源渠道
  在任何体系内,资源共享合作的正常化运行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成本作为支撑,否则各项工作的开展就会缺乏最基本的动力。特别是在共享工程的最初启动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尽管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图书馆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都是政府财政拨款,但须明确如何合理地调配与使用不同来源渠道的资金。如果要提高区域图书馆服务的总体效益,就必须实现各共享合作成员馆之间资金支持的合理分配,并致力于通过共享目标的实现降低各个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总体运行成本。
  2.3 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数字资源的管理与流通需通过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其实质在于要求各个图书馆按照统一的合作规范进行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的延续性和规范性。从工作组织的角度来看,实现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的核心在于建立健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包括加工、储存及传播机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工作需成立相應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构,并明确其职能和角色定位,只有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才能巩固资源整合基础,增强合作的延续性。
  2.4 法律与政策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指导体系是实现区域内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与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当前我国已开展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的实践情况来看,完善的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平衡参与资源共享的各个图书馆的权利与义务,而且有助于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法律纠纷[6]。这意味着政府不仅要结合区域实际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体系,而且要统筹考虑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体系运行所涉及的公共服务力量,有的放矢地制定图书馆区域资源共享体系发展的政策指导文件,赋予共享体系更大的管理权限,最终使基于资源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内容
  3.1 特色化数字文献资源共享
  当前,大部分县级以上图书馆都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字文献资源也十分丰富,但这些特色化馆藏资源内容却仅对本区域内的用户开放,区域外用户必须获得这些图书馆的允许才能获得相应的使用权限。图书馆只有全方位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此外,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还可以有效破除区域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同质化这一顽疾,帮助和指导各个图书馆形成特色化的资源积累[7]。
  3.2 服务技术集成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例如:以云计算技术、云储存技术为基础,实现区域内各个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的对接、传递、加工以及共享共用,并形成统一的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整理方面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对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对用户数字资源下载行为的分析构建相应的个性化行为数据模型,最终形成參考信息并传递给用户,从而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供给。
  3.3 构建多元化服务渠道
  公共图书馆将数字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极大地缩短了信息资源的更新周期,提升了存储及共享的安全性和信息化。相对于传统纸质文献服务而言,数字文化服务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数字资源服务。在实践中,很多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工具整合了线上服务及线下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读者体验。例如:南京图书馆在搭建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同时,建立了新媒体营销服务矩阵,利用微博和微信宣传数字服务,引导广大读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阅读。从实践效果来看,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多元化服务渠道的构建,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数字文化对区域内用户的吸引力,而且拓展了服务可实现的范围,并引领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开展[8]。
  3.4 便民化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更加便捷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基础数字文化服务,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国民数字文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人文文化氛围的必由之路。当前,各地基于资源共享所推出的便民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十分丰富,如江西省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的“城市文化共享空间”等,都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数字文化服务需求,并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于基层的数字化整合服务力度不足、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数字文化资源传播率低的问题[9]。
  4 资源共享框架下提升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对策
  4.1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打造智慧型数字文化服务范式
  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方向以及模式将会对文化资源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互利网+”时代,随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开发”理念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图书馆更需要集成技术服务的优势构筑智慧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在充分融合区域内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有效供给,避免出现机械化、大众化、重复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还需要依托“互利网+”的环境优势,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尽力形成“城市—社区—街道”多层次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实现对区域内用户的便捷化服务[10]。
  4.2 完善项目建设体系,提高图书馆的数字文化服务总体能力
  项目建设是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有效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国家级和地区级的项目建设,其中国家级项目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代表,而地区级代表项目包括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及北京记忆等。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地区级项目建设,均有助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体系的搭建与完善。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具有引领性作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数量还不够丰富。因此,在国家级项目的基础上,各地应建设项目共享分站,持续推进地区级、省市级数字资源共享项目的建设,并加强不同城市及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注重横向合作框架的搭建与优化。此外,各地还需重视项目统筹,充分挖掘各地方的特色资源,使地方项目建设更具地域色彩[11]。
  4.3 优化图书馆馆际合作关系,合理构筑共享型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基于资源共享目标的区域内图书馆要想实现协同发展,就应当积极搭建高效的网络运行体系框架,摒弃传统的松散协作关系,对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化设计,有效规避隶属关系对运行框架的影响。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民间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需要建立统一的协同机制,将不同层次图书馆融入协同发展体系当中,使组织结构更加多元化,资源的来源途径更加丰富化。在实践中,各地可以将实力雄厚的图书馆作为中心馆,其他图书馆则在中心馆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服务效能,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4.4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科学推动对合作图书馆的监督和指导   由于跨领域数字资源合作服务已经成为业内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图书馆可对当前合作服务的监督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以此来适应合作服务的最新发展需求。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评估图书馆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基于实践研究,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内容,明确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部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二是可以利用CIPP评价方法全面评估数字资源合作的成效,分别从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以及成果评估等维度,将评估方法进行拆分,再进行操作化和细节化。三是要注重将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到对合作图书馆监督和指导的实际行动中,及时反馈其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并形成配套的帮扶机制与服务完善方案[12]。
  5 结语
  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绝非朝夕所能完成的,其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图书馆基础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笔者相信这些问题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用户的数字文化需求也会得到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 许建业.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J].新世纪图书馆,2015(11):57-59.
  [2] 完颜邓邓.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障碍调查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5(6):13-19.
  [3] 肖希明,杨蕾.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宏观管理及其启示[J].图書与情报,2015(1):2-8,14.
  [4] 肖希明,完颜邓邓.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图书馆,2015(11):22-25.
  [5] 沈妍,肖希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与实现条件:对几个典型项目的剖析[J].图书馆,2015(9):6-10.
  [6] 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7):1-5.
  [7] 银晶.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3(2):92-93,91.
  [8] 刘向阳.文化创新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范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79-82.
  [9] 黄俊,秦环,温凌云.江西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构想与建议[J].图书馆研究,2016(2):91-94.
  [10] 康丽峰,肖丹,赵聚科,等.资源共享背景下革新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5):179-183.
  [11] 韩德彦.甘肃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12] 肖希明,李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31-37.
  (编校:周雪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15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