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流浪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历史沿革
   流浪儿童这一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的存在,被各国广泛关注和讨论,流浪儿童作为社会问题也多次受到广大学者的讨论与探究。我国曾多次探索和实践过解决流浪儿童的措施和建议,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的是一个长期不断探讨的解决方案,在我国的多次方案指挥出台后的成绩看来,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需要的是一场多元互助的持久战。
   流浪儿童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根据国内儿童的不同居住方式所下的定义,这一定义中包括两类人群,一是完全流浪儿童,是那些无家可归,经常性居住在废弃的楼层或是居住在桥洞之下的一些流浪儿童,他们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成年人保护和照顾的一个未成年群体。二是不完全流浪儿童,指未到法定工作年龄的劳动者,为了帮助家庭解决生活困难而在白天外出工作维持生计,拥有住所的未成年群体。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定义是:“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贫困的人。”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定义,符合了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比较起国际社会对待流浪儿童的定义,我国这样的定义显得相对狭窄,国际社会中对流浪儿童的定义,包括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提及的童工。
   二、现状观察
   城市流浪儿童数据的调查整理很难达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水平,无法做到精确的统计和整理,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分析,一年中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人数大约在30万到50万人之间,每年的流浪儿童总数大约为90万至150万人,流浪儿童的总人数群体庞大,而在数字显示上看来,我国在救助流浪儿童的方面,能做到的微乎其微。据统计,在我国对流浪儿童单独设立的救助机构中,共有116个救助机构完全开放,床位近4千张,而通过数据分析显示,每年我国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与之差距过大,根本无法满足全国的流浪儿童安置现状问题。
   在城市中的流浪儿童得到了广大关注之后,对流浪儿童的户籍所在地统计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流浪儿童来自于共同的地域,在我国偏远地区或是山区位置有很多的儿童外出流浪,而流入地多为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根据统计,2015年,杭州市救助保护管理中心总计救助9133人,其中残疾人、痴呆傻、精神病等特殊受助人群总计180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有378人次,达到了救助人群的21%。
   三、成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街头的流浪儿童一般的心理特点都会有很大的共性,都有着过于叛逆的青春期经历,或是有着较早较强的叛逆情绪,以及较长的叛逆期,他们往往主观上都是个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对自由有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不受家长或者其监护人的拘束,同时他们也有着脆弱的心理素质,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作为,在他们受到成年人或者监护人看管的时候,容易出现被责骂就负气离家出走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会有相似年龄段的同龄人,看到自己身边的同龄儿童外出打工,盲目去跟从,但是在我国,儿童不在法定劳动者年龄中,所以其缺乏谋生的能力,在难以得到物质生活支撑的时候选择四处流浪。
   (二)因贫穷而流浪
   在走访和观察中,经济贫困是造成流浪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我国自古至今因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产生流浪者的事例比比皆是。现如今,在一些贫困的山区,居民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小民生活,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便无法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就只可以带着小孩或自己单独外出谋生,他们的盲目外出的谋生行为,无法得到自身工作的保障,又会一度陷入失业等另外贫困问题,造成衣食无着的部分人群只可以无奈地到处流浪。
   在本人的观察中,发现流浪的儿童也多来自一些共同的贫困区域或是某些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四川、河南、云南、新疆、安徽等地,均占有不同大小的比重,这些地区的情况和经济条件基本相似,都是相对较差的区域,儿童外出流浪和打工的问题十分严峻。同时,在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中的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也几乎是所有的流浪儿童都来自外地。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三)问题家庭导致
   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中,三纲五常的封建家庭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可是,仍旧有不少的问题家庭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网络上。家庭是流浪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群体中最小的组成单位,每个家庭中的家长都不可推卸地承担起对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生育,扶养及保护的责任,同时,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可以影响到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和他将来生活中的价值观,据观察,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会极大地推动一个不良少年的产生,从而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产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在不断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造成了人们盲目追求成绩和效率的现象产生,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城乡差别更加明显,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也就越来越困难,窘困的家庭生活极大地加速了一个家庭的瓦解,父母对生活环境改变的渴望,基本没有照顾和培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子女的存在和成长造成一定的忽略。在2015年新京报记者追访北京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报道中,发现在流浪儿童中心接管的很多流浪儿童均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此外在2015年4月某救助团体组织对昆明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调研的时候也发现,在该救助中心,问题家庭也是造成儿童早期逃离或是流浪的主要原因。家庭生活中,有些看似和睦的家庭关系也会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子女的学习行为最终造成流浪儿童的产生,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模式下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独生子女也就成了家庭中家长的掌心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恨铁不成钢的现实相互碰撞,最终全部表现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不恰当的表现手法出现时,子女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会产生相对偏激的心理和行为,选择离家出走而造成流浪问题的产生。    (四)学校教育原因
   针对流浪儿童问题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在造成流浪儿童产生流浪行为的原因中包括学校的教育问题,在对教育问题深入探讨和理解的时候,我认为影响儿童流浪心理产生的教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我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观察中,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还有着根本漏洞,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教育公共资源等均等化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贫穷地区在经济追求发展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对教育公共资源的投资也会有所阻碍,教育资源稀缺,在地区教育中师资力量不平等、教育经费无法到达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设施过于陈旧,这些贫穷地区无法与中小城市相比,更不用和我国的大城市相提并论了,为了緩解他们的家庭压力,这些地区的孩子会在没有达到劳动法定年龄的情况下前往大城市打工。应试教育现象等后遗症问题,在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中,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为了达到应试而教育,因此在一些地区和大多数家长的心里,仍然是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成果的唯一体现。在这样的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正常生长环境不断压迫,精神紧张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同时,这样的学校环境会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造成不良的逃学问题等出现,离开学校保护的青少年会造成流浪事故的发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并没有主动的控制性,对学校等教育方式和课程不感兴趣,贪恋网络游戏的虚幻和沉迷于网络小说的浮夸而频繁的旷课,为了躲避家长的责骂和学校的处罚而离家出走,相同情况的未成年人相互聚集,不断编造谎言骗取家长钱财,甚至还会出现抢劫等犯罪行为,以至于他们走上流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谢琼.流浪儿童救助:政策评估及相关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0(01).
   [2]刘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3]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6).
   [4]曾琼.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程福财.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反思与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6]冯元.流浪儿童需要与机构救助研究[D].南京大学,2013.
   [7]李晓云.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5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