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要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这为新时代中国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文化多元,同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在养老服务发展进程中凸显了很多问题。本次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为主体,具体了解民族地区武鸣的养老特点、剖析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创新性的开展不同的调查活动,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民族地区养老模式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 乡村振兴
  一、武鸣区概况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武鸣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现有面积3367平方公里,辖13镇及1个开发区,总人口68万人,其中壮族人口约58万,壮族比重高达86%,它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壮乡”。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城区本级财政收入17.44亿元,增长11.6%。其中财政民生支出28.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39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7元,增长9.2%,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达100%(资料来源:武鸣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97%以上,其中农村集中供养的老人每月享受350元的财政补助,且大部分老人没有经济收入,每月依靠国家补贴。
  (二)武鸣区养老现状
  首先,从武鸣区养老院中老人的年龄结构来看,占比最高的是70-79岁这个年龄段,达40%,排在第二的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占33.5%。最少的是60-69岁这个年龄段,仅占26%。从中可以看出,年纪尚轻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只有年龄增长到行动不便时才选择养老院。
  其次,从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情况来看,武鸣区农村集中供养的老人每月享受350元的养老补助,在调查中发现,养老院中的大部分老人并无经济收入,依靠子女和政府供养的占大多数。偶有亲属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携带部分生活消耗品缓解经济压力。
  最后,从老人被照顾的情况来看,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还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但需要护工协助较多。确实在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情况下,敬老院是第一选择,它帮助了很多家庭担负起老人的基本生活,且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涉及,比如,有部分老年人能交到晚年的朋友,排解孤独。
  二、武鸣区养老特点
  (一)以传统养老模式为主
  家庭养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其养老的功能有明显的家族性和排他性,即只赡养本家族的人。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着人们对养老模式的选择。
  武鸣区的人民保留着对家庭文化的建设,讲究尊老爱幼,寻求“根”文化。武鸣区老年人在颐养天年时,着重考虑对自己生活照顾、医疗照顾和精神陪伴。但民族文化及传统习俗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很大。父母疼爱孩子,愿意在自己的屋子里养老送终、落叶归根,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增添额外的经济照顾负担。子女崇尚忠孝文化,若家庭生活水平足够高,则在家赡养老人;倘若生活水平不够高,无论多艰辛也都选择家庭养老,如果不好好赡养老人或者不孝顺老人,将会招到整个家族排斥。这一情况导致了武鸣区目前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在养老模式选择上选择了家庭养老,只有少部分子女因工作繁忙或與父母关系恶劣情况下才不得已选择机构养老。
  (二)社区养老发展受限
  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受到财政资金、专业人才、政策倾向等限制。据了解,政府每年有下拨大量资金到武鸣各个社区用于养老,实地调查时发现,社区内的养老环境建得很漂亮,各种设施也基本配备。但是,缺乏了社区内最有优势的“人情味”,以至于给人感觉和其他普通养老院一样。且据养老院中的老人反映,各种服务的体验也一般。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推广时,各种规划、监管方面的政策尚未落地开花,工作人员观念认识的不到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面对老龄化的人口挑战,社会工作人员没有意识的养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观念落后,没有把养老放在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薄弱,态度较差。
  三、武鸣区目前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常言道“养儿防老”,由此可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但是自从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子女的数量减少,全国范围内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成为常态,武鸣区作为少数民族——壮族的聚居地也不例外,尤其是80后,大多数80后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一对80后夫妻需要照顾4个老人以及至少1个小孩,一对夫妻不仅要工作维持家庭日常开支还要照顾老人小孩的物质、精神生活,可以说是分身乏术,因此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得不到保障。
  如今的养老与以往的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养老不仅是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还要让老人精神愉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地区的养老成本越来越高,最基本的衣食、医药成本就占据了日常生活支出的大部分,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保障农村老人养老的政策,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但是每个月所发的养老金对于日常支出也只能发挥一点作用。除此之外,虽然武鸣区在南宁市经济排名位居第三,但它处于我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年轻人基本都选择离家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老人和小孩被留在家中,无人赡养。因此,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不断被冲击。
  (二)社区养老模式尚不成熟
  社区养老这种新模式自出现以来,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受到经济、文化、政策的限制,在武鸣区也同样如此。
  首先,社区养老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武鸣区的社区内部服务网点进行了部分监督管理,但是存在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即涉及民政、妇联、人事局等各个职能部门。多头领导,又各自为政,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行动效率也受到严重限制。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没有达成共识,相关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其次,政府权限不清,社区主体作用未能发挥。政府大包揽的现象从未消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尚未完全转变,社区作为自治组织,其主体作用微弱。在养老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政府决定了各项事务的进程,具体落实等方方面面“想管”又“难管”,社区想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主人翁作用受到极大干预。
  最后,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低下。如今的养老已经不同于往日,针对行动不便,身体状况差的老人需要又专业的护理人员照料,不仅是物质方面,对精神方面要求更高。目前的社区养老缺乏专业护理服务,且集中在普通的日常帮助,总体的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低。
  (三)养老资金来源匮乏
  从武鸣区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敬老院的主要运营资金还是来自上级转移支付和地区配套资金,仅仅依靠收取部分入院费用远远不足以支撑新新形势下的养老需求。诚然,近几年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政策倾斜,但是处于西部民族地区依旧处于贫困之境,不论是从结构比例,还是规模数量,西部地區得到的财政支持占总转移支付的比重较小,政策补助仅仅只是维持现有情况。
  再者,社会救助来源逐年下降,非营利组织或者企业的帮助程度并不高,日常携带生活补助品的项目活动不少,但是并不能真正填补实际缺口。武鸣区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少,对于财政支持的依赖较大。
  四、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是目前较新的一种提法,涉及民政部、人社部、卫建委等多个政府部门,为了避免落实权责混乱的局面,采用“结对子”这种模式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结对子”即让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两两配对结合,采取就近原则,这样可以解决老年人缺乏专业医疗护理的问题,也减轻了家属和养老机构的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养老康复产业的发展。
  医养结合还给医院里的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提供很多的实操机会,加上配套的补贴或薪酬的提高,引导这些人员不断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地区里符合国家卫生条件的一些企业医院、二级医院等,可以利用“结对子”的项目,让各个人员积极参与进来,满足综合养老需求,也锤炼自己的专业本领。
  (二)全面完善养老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规避养老管理问题丛生。在调查总发现,敬老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尚未建立一个流畅的管理的委员会,负责敬老院各项大小事宜,诸如资金使用、设备采购、护工安排、总体规划等都只由一个或者两个负责人承担,缺乏专业工作团体,随意性很大。因此,要着重建立起各种合法合规的制度,让一切事项符合程序,规范运作过程,专业化的机构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再者,民主管理也很重要,否则老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安排,权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权益都无处落实。建立民主参与机制,让敬老院的主体---老人们或者家属参与进这个过程,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可以实现敬老院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政府不能再包揽一切,压抑市场的活力和积极性。在社会化管理的思路下,企业和政府站在各自的角色上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对敬老院实行政府部门监管、企业实际管理。不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能满足因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养老需求。
  (三)大力拓展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
  目前,国家鼓励社会个人以及个人为养老事业提供部分服务和爱心捐赠。拓展养老资金来源渠道,让社会各界力量融入养老资金募集机制,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养老项目投资,让敬老院不再只依靠财政资金转移拨付,更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比如,政府减少对企业的税收,具体还可以细化到用水、用电、划拨用地等等方面,以此刺激企业履行慈善责任。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受到了税收的优待,是基于他们创造了部分社会公益,且同时减轻了政府创造公共利益的负担。
  其次,从事经营活动也是一种长期的可实行的方法。养老资金的来源可以来自敬老院适当的经营活动,这种经营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不是盲目的“创收”,而是一种公益使命。具体活动可以是义卖纪念品或日常急救用品、工作人员教授养老保障知识、旧物的特色改造等,不仅增加了养老的资金,也有助于养老机构知名度的提升,进而增进树立人们心中助老养老的意识,这将是长久有效的社会资源。
  五、结语
  想要真正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友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无法逆转,养老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因此,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养老之路事关重要、刻不容缓,探索民族地区养老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杨玉莹,女,1997年出生,福建龙岩人,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学生;黄婉玲,女,1998年出生,福建龙岩人,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学生;黄欣,女,1998年出生,广西南宁人,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