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闻传播学在新时代迎来新的机遇,针对基础薄弱并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的民办高校,其专业教育水平需要加强,方能生存并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有用之才。谨以民办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闻传播;发展策略;培养方向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信息数据的管理筛选与利用对人类日常起居与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中,双一流高校或实力强劲的本科院校其专业水准不言而喻,优秀的师资,厚重的文化底蕴,资源丰富,发展环境进退自如。但对于基础较落后且实力薄弱的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显得资金不足,力所不逮。但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民办高校应该从新闻传播这一学科的教学和就业特点出发,剖析内部外部有利不利条件,弥补缺陷,勇于创新,制定适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特点
  新闻传播学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统称,专业方向的设置各高校不尽相同,培养方向如下: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影视编导、媒介经营管理、文创产业管理等。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状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教育特点
  理学、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哲学等多个学科均有涉猎,该专业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当今社会关于新闻和社会信息的几乎任何领域都能够被新闻传播学涉及。多理论来源和多研究领域导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教学模式纷繁复杂,就连学科体系的归类也莫衷一是,有的国家将之归人社会学,有的国家和地区归人文学。新兴学科,缺乏积淀。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之初,德国逐步形成新闻学学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新学科缺乏基础深厚、理论独立和方法论积淀,从“新闻无学论”到日本理论界弱化新闻传播学教育,转向倚重企业培训,都说明本学科教学的成就尚未得到广泛认可。此外,传播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学科有联系密切。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精神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傳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称其为交叉学科。各种社会学科理论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传播又有它自身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近年由于传播学研究基础不深,出现明显攀附、靠拢社会学倾向。技术推动,实务领先,新闻传播学有一个明显特点: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理论和科技的不断变革,实务的步伐很多时候超过理论的视线。由此也形成了偏学校教育与偏业界教育两条培养途径,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日本为代表。传统的日本新闻传播教育是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进行,即在媒体职场中开展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因此,与中国高校普遍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不同,日本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情况并不多见。
  (二)就业趋势
  经济时代,企业并起,信息需求量迅速加大,新闻传播专业就业面广。该专业的多学科融合必然带给学生广阔的就业范围。这一就业趋势是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优势,多样性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避开与双一流髙校的针锋相对,在自身具备优势的领域深耕细作。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主要是由于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深人改革,在根本上刺激了市场和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面向多领域和国际化,加之应用范围广,就业状况良好,也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提供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二、民办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途径
  民办高校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可盲目照搬其他资源雄厚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自身特点,强调优势,突出特色,以求事半功倍。
  (一)内容创新,旨在实用
  媒介的发展推动着新闻传播学科的不断创新,新媒体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目前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所谓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国内各个高校开设新媒体教育和对此展开研究,对于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师资的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来讲应尽量避开这一热潮,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走实践应用型之道。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之“新”是相对而言的,出自技术层面;不同时期,新概念不同,一昧讲求“新”之变化,不仅求之不得且本末倒置,丢失了更深层次的能力之本即思想。
  (二)走特色化人才路线
  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出现很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这就难以避免竞争和浪费的产生。对于实力较弱的高校来说,就难以打开有利局面。因此,非一流高校应该依托优势学科和师资,找到独特、有利,可持续的定位。坚持特色人才培养之路。例如,在信息工程技术较强的培养学院,可凭借大数据数字技术为切入口,专注于培养大数据或数字媒体领域的高水平硕士。另外,财经、体育、政法类的专业可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培养独具特色的财经类、体育类、政法类新闻传播人才,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与法律频道的节目主持人即是此类新闻传播人才中的佼佼者。   (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民办高校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应根据大学生实际专业需要与时代需求,专门化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民办高校,一定要强调“学以致用”。不过考虑到基础薄弱的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确实有限,这种专门化并不是绝对的个人化,而是相对的类型化。举例说明,可分成继续深造类、美术设计类、文案策划类、影视类等等,以多位先关专业教师组成导师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专门人才。媒介基本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媒体,也产生了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他行业与新闻信息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集团水平的信息平台将成为标准组织形式,新闻集团对外部信息源的依赖进一步降低。这些改变了通讯社存在空间与市场供求机制,减弱了通讯社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也给予通讯社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所谓媒介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更大程度重组。由此,学科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保证各专业都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由于新闻传播学属于极强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优秀的师资,非专家或一线工作人员所能胜任,民办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针对师资问题,一定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依托优势学科,,形成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例如,参加或承办全国或者省市级有影响力的重大赛事、展览活动等等,一方面能够在全国进行学校的宣传,一方面有效提高民办高校专业建設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对应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结语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重任。无可否认,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资金不足,办学底子薄弱,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难免捉襟见肘。但是面对挑战,要直面现实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优质资源,根据自身条件打造一批批基础理论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易可.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新闻传播,2018(5).
  [2]张伟佳.新传播格局下南通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24).
  [3]邓绍根.动态增长: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态势[J].教育传媒研究,2018(5).
  [4]曾俊豪.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评《新闻传播学概论》[J].新闻战线,2017(6).
  [5]郄建业,李旭.交叉,融合与协同——对全媒体视野下新闻传播学教育跨学科的思考[J].传媒,2017(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