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功能对等理论与词性转换法在经贸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译者应客观公正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该理论的“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为理论依据,运用词性转换法在经贸英汉翻译中实现译文“信”“达”合一。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 词性转换法
  经贸英汉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当代翻译理论的杰出奠基人之一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要使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形式上对应。在他看来,翻译要最自然地重现原文信息,首先是意义,然后是风格,为达到此目标就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而译者若想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就须先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其次还要克服句法障碍,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解成多个简单的核心句并进行句子表层结构的重建;再次在解决了语言本身结构的问题之后,还须求助同构体这一概念来克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所造成的障碍。
  虽然功能对等理论自建立以来批评不断,如有人抨击其太过自由灵活以致于丢失了形式,“贬低”了文字的价值,只适用于广告类文本等。但无可否认,该理论总的方向是可取的。而针对该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译者也应有清醒的认识并根据文本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太过追求形式对等和文字美感的诗歌类文学翻译就应尽量避免用此理论,而注重文意理解的经贸类文本便可以此理论为指导。
  本文将就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展开分析并对以此理论为依据发展而来的翻译法“词性转换法”在经贸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予以阐述。
  二、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与词性转换法
  受传统语法的影响,英语学习者对词性的规则了然于心,带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束缚做翻译,译文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译文往往显得死板且不符合汉语语言句法结构习惯,读者也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与翻译的标准之一“达”相去甚远。更有甚者,译文非但不能通顺畅达地传达原文信息,还有可能曲解原文造成译文与原文信息严重不对等,这与翻译的标准之一“信”亦背道而驰。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而不应拘泥于原文语言的语法框架,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摆脱词性的束缚。
  为了摆脱词性对译者的束缚,奈达推陈出新,创建了全新的词汇分类模式,他把词汇分为7大类:①实体②活动③状态④过程⑤特征⑥连接⑦指示。在奈达的新模式中,传统语法上不同词性的词在这却可能名称相同,实质一样,也就使译者摆脱了词性的束缚,只需思考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便能得出最忠实于原文意思的理解。
  下面以“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为例来分析在奈达的新模式下如何得出“信”与“达”兼顾的译文。在传统语法中,environmentally是副词,damaging是动词damage加ing作形容词,environmentally 修饰damaging,而envrionmentally damaging 修饰名词waste,因此便译为“在环境上有损害的废物”,这个译文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且令人费解。如果我们用奈达的新模式来分析,environmentally和waste都是实体,damaging是活动,且彼此的关系是:waste does damage to environment,于是便得出译文“损害环境的废物”。该译文忠于原文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通顺畅达,令人茅塞顿开。
  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为理论依据,我们在翻译實践中常用到词性转换法这一翻译技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原语中的某一词类在翻译成目标语时有时需要转换成另一词类,即原语和译语将使用不同词性的词。在翻译中使用词性转换法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且词性的转换有助于译文的通顺流畅。
  三、词性转换法在经贸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经贸英语涵盖面广泛且文体形式多样,语言较程式化,语法结构较复杂,用词多正式且术语较多,这些特点都给经贸英语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经贸英语的翻译通常需要综合多种翻译技巧,而词性转换法便是其中最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我国的经贸翻译以英汉翻译居多,在英汉翻译中运用词性转换法通常把英语的某些词类转化为汉语相应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四大类。下面以10个例句浅谈一下如何在经贸英汉翻译中运用词性转换法达到译文“信”与“达”合一。
  1.转化为动词
  1)名词转化为动词
  例① For 10 years they have been passive witnesses to the excessive increase of house price and the deteriori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这是一个典型的经贸英语的句子,句中名词和名词短语居多,其中名词短语“house price” 和“purchasing power”均有固定的翻译,分别译为“房价”和“购买力”。如果句中其他三个名词和名词短语再按原句的词性翻译为名词的话,则整句名词过多,完全不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习惯,故此处宜将它们转化为动词。“passive witnesses (n. 被动的证人)” 可翻译为“v. 坐视”,“excessive increase(n. 过度增长)”可翻译为“v. 暴涨”,“deterioration(n. 退化)”可翻译为“v. 下降”。
  2)介词转化为动词
  例② A Britain outside the EU would suffer eonomically.
  此句几乎没有生词,凝练至简,但翻译的难度却不小。该句有两个“坑”,一是介词“outside”,一个是句式“A...would...”,翻译时稍有差池满盘皆输。若按原句词性和结构来翻译,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译为“一个在欧盟之外的英国将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显然这译文不符合汉语习惯且让人费解。此句中“outside(prep. 在……之外)”应转化为动词,译为“v. 脱离”,且从“would”可以看出该句用了虚拟语气,暗含了假设关系,故该句可译为“英国如果脱离欧盟,将会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形容词转化为动词
  例③ High cost proved to be prohibitive.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陷入一种困境:明明理解英文原句的意思,却无法在汉语中找到贴切的对应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该例句就属于这种类型。“prohibitive”为形容词,意为“禁止的,抑制的,(价格等)过高的”,在该句中显然应取最后一种释义,但在汉语中却很难用相应贴切的形容词来表达,这时就需将其转化为动词,句意可理解成“因为成本高,所以让人望而却步”,故该句可译为“成本太高使人却步”。
  4)副词转化为动词
  例④ Silk is in, and synthetic fibers are out.
  “in”和“out”本都是副词,分别意为“在……之内”和“在……之外”,在翻译该句时则需将其转化为动词,译为“时髦”和“过时”。因为“in”和“out”这两词该用法的高频出现,如今“时髦”和“过时”这俩释义已经被加入词典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
  2.转化为名词
  1)动词转化为名词
  例⑤ The instru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pactness and portability.
  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英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多用主动句, 在英译汉时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并做符合各自语言思维习惯的处理。该句中“is characterized by”为动词的被动结构,意为“以……为特点”,在翻译成汉语时应转化为主动结构,可译为“……的特点是……”。
  2)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例⑥ The new contract would be good for ten years.
  本句为经贸英语中常见的法律文书用语,法律英语的翻译应力求精确,就连“good”这样极其简单的词汇在法律中涵义也十分丰富。“good”在法律中的基础涵义是“adj. 有效的,不可以反驳的,价格和价值相当的,到期会付款的”,在该句中意为“有效的”。法律英语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合同的有效性一般表达为合同的有效期是多久,故该句“good”在翻译时应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全句译为“新合同的有效期为10年”。
  3)副词转化为名词
  例⑦ The blueprint must be dimensionally and proportionally correct.
  英语句子一般会尽量避免头重脚轻,该英文原句为主系表结构,故句子的重心落在表语上,由“dimensionally(adv. 在尺寸上)and proportionally(adv. 在比例上)”修饰表语“correct”。而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表语这一成分,因原句中的“must be correct”为谓语,故原句中修饰表语的“dimensionally and proportionally”在译为汉语时应转化为名词,作为主语的信息补充,该句可译为“蓝图的尺寸和比例必须正确”。
  3.转化为形容词
  1)名词转化为形容词
  例⑧ Privatizing the SOEs (state-owned-enterprises) will free managers from the volatility of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and the short-term thinking of local officials.
  英文原句中“the volatility of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行政干预的易变性)”和“the short-term thinking of local officials(地方官员的短视思维)”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作谓语“free...from(摆脱)”的直接宾语,但在翻译成汉语时,谓语“摆脱”接的宾语必须是某种行为,而“行政干预的易变性”的中心词是“易变性”,显然不是某种行为,须做相应调整,“摆脱”的应该是“行政干预”,故把“行政干预”作为“the volatility of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的译文中心词,“volatility”就须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变化无常的”。
  2)副词转化为形容词
  例⑨ The areas could be profitably rehabilitated.
  该句如果直译为“这些地区能被有利润地重建”显然没有精准地传达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妨将英文原句换个角度解读成“To rehabilitate the areas could be profitable.”这样就相应译为“重建这些地区是有利可图的”。在该译文中,英文原句中“profitably”由副词转化为译文中的形容词“有利可图的”。
  4.转化为副词
  这类转化最常见的情形为形容词转化为副词。
  例⑩ He talked to the foreign sales manager in hesitant English.
  英文原句中“hesitant”为形容词,意为“迟疑的、犹豫不定的”,译者很容易看出原句中“他”的英文功底不好,所以才会在与外国销售经理会谈时显得犹豫不定,但如果直译成“他用犹豫不定的英语与外国销售经理会谈”则极易引起歧义。故原句中“hesitant”在译成汉语时应由形容词转化成副词,可译为“结结巴巴地”,全句可译为“他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同那个外国销售经理会谈”。
  四、结束语
  译者应客观公正地对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扬长避短,以“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为理论依据,巧妙运用词性转换法,努力攻克经贸英汉翻译这座壁垒,成为翻译界的“水上天鹅”。
  參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董晓波.实用经贸文体翻译[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3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