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当前,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仍存在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利用效率低、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加快优化国土资源布局,健全各项生态保护制度,实施绿色产业先导工程,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关键词:国土空间;开发;吉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25日
   一、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现状
   (一)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的特点
   1、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用地结构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农用地多、耕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多、建设用地少。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之称,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建设用地1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46万公顷。土地開发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东部是长白山区,中部是松辽平原,西部是科尔沁草原,大致呈东林、中农、西牧的土地利用格局。各类用地相对集中,农用地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建设用地集中在中部,未利用地在西部分布较为广泛。
   2、生态环境良好。吉林省森林覆盖率为43.6%,其中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现有活立木总蓄积93,456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草地总面积1,037万亩,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其中可利用面积约占全省草地面积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丘陵和西部草原。生态脆弱区面积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度以上脆弱区占全省国土空间的8.97%,重度以上脆弱区仅占全省国土空间的1.74%。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承载适度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3、水质和空气状况较好。吉林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区域地表水状况有所改善,2017年,全省主要城市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其中,地表水源地15个,地下水源地2个,Ⅱ类水质的水源地2个,Ⅲ类水质的水源地10个;吉林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2017年,全年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按照《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3%。长春市等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居全国前列,大部分地区的环境容量为轻度或无超载地区。
   4、自然灾害威胁较大。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吉林省自然灾害频发,重特大自然灾害持续发生。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东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低温霜冻较为严重,西部松辽平原地区易发生旱灾和洪涝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危害较大,给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紧张问题凸现。伴随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出现能源资源匮乏,辽源市、白山市、舒兰市、九台市、敦化市、二道江区、汪清县等地先后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性市县。大规模、长距离运煤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省一次能源缺口超过40%。水资源相对短缺,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7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中部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25立方米,年缺水约1.6亿立方米。
   2、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近年来,沙化、盐化、碱化加剧,全省沙化土地面积7,088平方公里,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1.37万平方公里,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频发。西部草原作为吉林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由于利用管理不当,目前约有1/3的草原已发生严重退化,每年更以约3%的退化速度继续扩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空间利用效率低。工矿建设用地为840平方公里,占城镇及工矿用地的34%,占用空间偏多。中小城市、建制镇、开发区、工业园区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既占用了耕地,也挤占了人民生活居住和公用设施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
   4、城乡区域间差距较大。农村人居空间较城市占用偏多,全省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5,510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空间430平方米;城市建设空间2,010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空间127平方米。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2017年,长春市GDP总值6,530亿元,工业总产值1,0357.9亿元,列全省第一名;白山市GDP总值705.3亿元,工业总产值1,542.5亿元,第九名。二个地区GDP相差9倍,工业总产值相差6.7倍。长春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67.7元,白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1元,二地相差10,706元。
   二、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目标
   (一)构建“两区四域”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构建以长春为中心,以长春、吉林为主体的“长吉一体化都市区”和以延龙图为对外开放前沿、以珲春为国际合作示范基地的“延及珲城市组合区”,形成递次推进、层次清晰的空间格局;以白城、四平、辽源、通化四大区域为重点发展区域,实现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与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以形成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商务服务基地。
   (二)构建“三区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格局。构建以中部平原、东部半山、西部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格局,建设中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产业带、西部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产业带。在稳定全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湿地、林地、沙地等农业开发。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构建“东西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东部生态保护带、西部草原湿地恢复带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安全格局。自东向西,分别以绿色屏障长白山、肥沃广袤黑土地、开阔平坦科尔沁为基本构架,以松花江、东辽河为蓝色廊道,以“三湖”(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等重要湿地为基质,田林草水相协调,点线面相结合,青黑绿相嵌套的人地和谐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有效路径
   (一)优化全省国土资源布局。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推进内联外通、生态恢复保育、绿色产业、沿边开放、大旅游等五项先导工程;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构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城镇化、开放合作等区域高地,引领带动东西部协同发展;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实施河湖连通、绿化造林、水土保持、沙地碱地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调节功能,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再现草原秀美风光。
   (二)健全各项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集约使用制度,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三)实施绿色产业先导工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经济发展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服务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科学规划,推进矿泉水产业集聚、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逐步建立国家级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实施医药健康产业壮大工程,开发系列人参精深产品,推进饮片企业联合重组,全面提高中药饮片加工水平;建设全国性中药材市场,放大大宗中药材产业交易。
   (四)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以国土空间为管理对象,主要监测城市建设、项目动工、耕地占用、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开采等各种开发行为对国土空间的影响。完善由发改、国土、建设、科技、水利、农业、环保、林业、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协同有效的国土空间监测管理机制,对相关领域的国土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资源、自然资源、环境及生态变化状况的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并对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萍.市域国土空间规劃技术的路径及实践研究[J].智能城市,2019(14).
  [2]吴启焰,何挺.国土规划、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功能分析[J].中国土地,2018(4).
  [3]阳柳凤.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思路[J].中国土地,2016(11).
  [4]王菲菲.生态型限制开发区空间功能划分及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5]赵玲,王荣成.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吉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6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