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农民工美好生活软环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民工已经是城市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其对推动吉林省城市化的发展意义重大。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但是在现实中,他们美好生活的实现却是面临很多问题。从吉林省省情出发,以吉林省农民工目前生活状态为切入点,以他们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软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吉林省农民工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工;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人们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人们除了物质文化生活之外,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民工基本情况
  吉林省2016年进城农民工131.6万人,随迁家属人员约为47.8万人,总规模约为179.4万人,总规模占农村劳动力752.26万的24%。这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就业、生活的现状、变化,以及进城后在各个层面市民化的程度如何是非常值得我们讨论和深入探究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有所增加,但是只有不到50%的农民工觉得生活比较满意,50%以上的人不满意。究其原因,根本上讲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基本保障和权利。
  2 吉林省农民工美好生活需求
  2.1 政治生活需求
  2.1.1 参政议政需求。农民工以前在农村还能够通过“海选”方式参与村级的选举和民主决策,外出打工之后,这种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基本丢失,分散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使他们不能够参与到各级组织中去,其参政议政的政治生活很难开展;况且大多数农民工是在民营企业中工作,民营企业政治生活的弱化也使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条件很难具备。近些年由于经济生活的改善,民生工程的提升,也使农民工更加关注自己的政治生活,但是由于农民工分散和组织发展的不健全,也使政治生活成为美好期盼。所以目前吉林省农民工在政治生活上的美好需求是实现政治组织生活的正常化。
  2.1.2 权益保障需求。近些年隨着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的出台,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日益减少,农民工权益侵害问题也有所下降,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加强。在农民工就业时候的合同签订比例较往年有所增加,五险一金的上缴率也有所上升。但我们调查发现仍然有部分企业存在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目前主要体现在五险一金和劳动合同签订上,一些企业不将企业用工进行人员登记,通过其他方式抵扣工资,也不签订合同,也不交五险一金。在我省农民工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24.5%。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比例为15.8%。可以看出,我省75.5%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84.2%的外出务工人员未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在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候,还有部分人想通过个人关系来解决,或者忍气吞声,任由权益受到侵害而不表达诉求。所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或者说与城市工人具有同样的权益保障是他们的美好生活需求。
  2.2 经济生活需求
  2.2.1 收入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经济收入情况有所提高,就近两年来看吉林省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在3300元左右。与往年相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比较缓慢,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吉林省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120元,同比增加37元,增长1.2%,并且外出农民工的收入高于本地农民工。但这与全省平均月工资4674.8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同其他省份相比较,收入劣势更加明显。所以说吉林省农民工对收入提升的美好需求极为迫切。
  2.2.2 消费需求。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吉林省2017年农民工每个月人均收入为3340元,每月人均消费支出为1452.9元,占每月均收入的43.5%,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比较,少了218元。在555~1000元消费水平的为27.86%,在1001~1500元消费水平的为42.62%,而在1501~2000元消费水平的为19.13%,仅仅有10.38%的农民工月均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上。并且在消费结构上看,在食物上的消费占26%,占比较大;其次是子女教育消费,占18%,再就是居住消费,占15%,医疗保健消费仅仅为6%,比较低,精神文化消费更少。可见在消费方面,农民工对于精神生活的消费仍然较低。所以对更高层次消费需求仍然是农民工美好的追求。
  2.3 文化生活需求
  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而且工作地点大多数远离郊区,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参与城市的文化生活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城市中很多娱乐设施、休闲场所处于收费状态,这对于把物质生活放在首位的农民工来说,无疑会很少涉及。另外,城市中也缺乏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过于高端的娱乐方式不仅仅是门票较贵,也激不起农民工的兴趣。再就是农民工不可能参与城市社区活动,所以社区开展的通俗文艺活动,农民工也很少参与。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主要是看手机、上网、打牌、看电视等等。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比较迫切。
  2.4 社会环境需求
  社会对农民工有着严重的歧视、偏见和冷漠。城市居民认为,教育水平低、农民工素质差对城市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在高尚的意识驱使下,公众排斥农民工,他们既不习惯也不宽容自己的行为。近几年来,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没有得到承认。城市只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但他们也不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无法保障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参与权。   城市居民由于户籍制度而依附于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使其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一些城市居民在心理和行为上歧视和排斥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在城市工作的农民破坏了城市的治安,破坏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占了他们的资源。城市里的农民也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和接受,也有强烈的意愿与城市人交流。城市居民的“群体偏见”甚至“歧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或群体的不信任。这种明显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两大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异化,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取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所以城市市民的认同和接受是农民工一直的期盼。
  2.5 教育发展需求
  2.5.1 子女教育需求。从目前来看,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大约为10万多人,占目前在校生的5%左右,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通化、延边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突出。面对城市学区生源大战,农民工子女虽有国家政策支持,但竞争劣势明显。在学区的限制下,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虽然舍得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但由于其经济实力不强,也很难与城里学生竞争,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费用高、本地升学难和无人照顾是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5.2 农民工教育需求。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一直是其发展的根本,他们本身学历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也不强,所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够解决他们生活和发展问题。据统计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51%左右,初中以上的只占8.5%,可見大部分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农民工接受培训上的支出也比较少,如有分散等原因,参与培训的条件和意愿都比较低。据统计农民工接受技术培训的比例仅仅为20%左右。这对于农民工美好生活的追求产生了极大差距。
  3 实现吉林省农民工美好生活需求的实践途径
  农民工美好生活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作为工人群体的一部分,与城市产业工人具有相同的报酬和权益保障,作为城镇化的建设者和推进者,也应该具有与城市市民相等的福利和权力,也就是待遇的均等化。
  3.1政治上保障农民工权益
  3.1.1 保证农民工的参政议政权利。农民工离开农村后,由于居住、工作地点比较分散,加之参与社区等各种活动的机会很少,所以也就限制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实现。要想保证农民工参政议政权利的实现,一方面,要提升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理解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培训提升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会的积极作用,让所有农民工都加入工会,享受工会的福利待遇,参与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并积极通过社区等组织形式把农民工纳入管理,引导、提升他们参政议政意识。
  3.1.2 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利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可以通过定期的法律讲座,入职的法律教育等方式,通过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讲解,让他们知道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如何处理。另外还要加强工会的作用,通过登记制度,要把农民工纳入工会会员管理,让农民工把工会当做反映、解决问题的可以依赖的组织。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农民工法律等方面的援助,保障农民工的利益。
  3.2 经济上提升生活质量
  摒弃农民工的农民身份,要以工作来界定农民工的身份。现在虽然名义上取消了户口的限制,但实际上仍然把农民工当做农民看待,因为在农村他们有耕地,而没有看到几十年来农业为了反哺工业和城市所做出的牺牲。既然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那就应该具有和城市产业工人同等的待遇,要有相同的工作待遇和增长机制,要有相同的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等。在某些方面同等待遇的基础上,因为农民工收入较低,还要向农民工倾斜,如住房方面,要加大廉租房建设,为农民工提供低价的住房保障。在医疗上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医疗统一,并保证农民工在医疗上的优惠政策。
  3.3 发展上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让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可以考虑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并提供住宿等保障性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人学的困难。再就是要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和培训,除了一些免费教育、培训班外,要大力推行网上培训课程,让农民工随时随地就可以接受技能教育。并且加大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工学历教育,可以通过集中和分散的教育方式,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农民工终身教育模式。吉林省政府2018年颁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就是很好的措施,其中就有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服务计划。
  3.4 融入上改善社会环境
  农民工融入城市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和期盼,但是城市市民出于安全、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根本原因还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碰撞,具体体现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冲突。要想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并被城市市民所接纳,就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另外,要加强市民教育,提升市民关心、帮助农民工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融入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立,代丽娜.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J].商,2015(8):59-60.
  [2] 贾瑞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3] 朱进芳.市民化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17):9496-9499.
  [4] 林凤章.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4-66.
  [5] 许慧英,巩志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9):208-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