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剧了人口与医疗资源配置的矛盾。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事关本地区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基于《上海市统计年鉴》的医疗卫生数据,纵向研究上海地区2008—2017年间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析十年间配置效率的变动,通过逐年的效率评价以及冗余的分析,力图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疗资源;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4-0139-03
  一、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作为一种非参数评价方法,仅依赖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对评价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1]。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所建立的 DEA 模型是用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2]。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综合效率的评价指标,确定有效的决策单元(即相对效率最高的决策单元),并指出其他决策单元非有效的程度和原因,提供管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果分析中,技术效率侧重于衡量医疗系统中对于人员、物资的科学管理水平,规模效率侧重于对相关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规模有效性的衡量。根据模型的设定,综合效率为前述两效率值的乘积,反映总体上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数据选取
  一般来看,政府对于医疗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划分为基础医疗设施以及医疗人员两方面,以此出发点,选取医疗资源的投入指标。具体来看,医疗人员又包括医生和护士,考虑到后文中冗余值的分析,我们分别选取医生和护士的人数作为前两项投入指标。床位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地区基础医疗设施上的投入,因此将其作为第三项投入指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增加,能够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当地的医疗服务。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上海地区一年内的诊疗人次作为产出指标[3]。
  按照统计学经验法则,在运用DEA模型测算效率时,要求决策单元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指标数之和的两倍以上。本文的样本数符合DEA使用的经验法则,根据2009—2018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选用DEA中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即BCC模型,运用DEAP-2.1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上海市2008—2017年十年间医疗资源配置的各效率值、规模报酬情况以及冗余值,相关的数据和运算结果归纳为下表。着眼于纵向的视角,研究上海市各年度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平均值来看,上海市的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较高,综合效率达到了0.948,其中技术效率高达0.992,说明医疗人员和基础医疗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管理,给地区带来了技术效率上的优势。相较之下,规模效率较低,但仍达到了0.956,其规模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不及技术效率,这也将是今后推动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2010年和2014年医疗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为1,与此同时规模报酬不变,说明医疗资源的配置在这两个年份处于效率包络面,医疗人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达到了最优的产出。整个医疗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充分,同时也处于规模经济性的配置状态,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具体来看,2008年和2009年医疗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远低于所选区间的平均值,出现了无效的配置状态。然而可以发现,这两年的技术效率均为1,同时规模报酬递增。根据模型的相关设定,综合效率等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在技术效率为1的情况下,其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完全取决于规模效率的高低。因此,这两年极低的规模效率是导致整体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医疗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缺乏规模有效性。医疗资源在2010年第一次达到有效配置的状态,之后的三年时间,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综合效率出现了下滑后提升的发展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间的规模报酬递增,表明通过增加医疗人员以及床位数的投入,能够带动整体医疗资源配置综合效率的提升。其中,2011年和2012年的配置效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综合效率值低于十年间的平均水平,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不为1,两个年度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了中期的低谷。在这之后得到了提升,医疗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在2013年达到了0.985,从投入指标的数据可以发现,这期间三项投入指标稳步增长,共同带动了上海市的医疗资源于2014年重新达到了最优的配置状态。
  2015年的技术效率为1,而规模效率略有下滑,综合效率为0.997,整体来看,资源配置效率相对有效。然而2016年的技术效率有明显的下降,这直接导致其综合效率降至0.964。2017年,技术效率重新回到1,但规模效率相较2016年有所降低,也使其综合效率低于2016年的值。从最近的三年来看,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存在一个缓慢的下降趋势。需要注意的是,2015—2017年的规模报酬为单调递减,表明不能以继续增加医疗资源投入的模式来拉动综合效率的提升,优化效率配置的途径可能在于其他方面。
  四、投入冗余分析
  在具体的模型设定上,本文选用了以投入为主导的DEA模型,依据运算结果中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取值,尝试从医疗资源的投入方面出发,分析各投入指标在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冗余。
  从第一项投入指标即执业医师的数量来看,各年度的投入都较为合理,除2012年存在有350人的冗余外,其他年份均不存在过度投入的情况,表明上海市执业医师的配置处于一个较为饱和的状态。
  相较而言,注册护士的数量和床位数出现的冗余居多。就注册护士而言,该投入指标在2012年出现了3 970人的冗余,加之该年度在执业医师人数上350人的投入冗余,直接引致了其低下的医疗资源综合配置效率。2011年、2013年以及2016年,上海市投入的医疗资源在注册护士人员和床位数两个指标上同时出现了一定量的冗余,其中2011年存在2 890人的注册护士人员冗余以及1 450张的床位数冗余,地区在两项医疗资源上过剩的投入,同样也导致了2011年低下的医疗资源配置效率。2013年,出现了1 290人的注册护士人员冗余,但相较于前两年来说,冗余值有所收缩,在第三项投入指标方面,该年度也只存在470张的床位过剩投入。整体来看,上海市2013年的医疗资源配置中只存在轻微的冗余,這也让该年度的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恢复至0.985。2016年,在注册护士的投入指标方面,冗余值继续减少,下降到了860人。但与此同时,投入的床位数冗余有所增加,投入冗余达到了1 510张。
  由于模型的设定,可以发现,技术效率值为1的决策单元,均未出现冗余值。单从2017年和2016年度的资源配置效率来看,2016年医疗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高于2017年,但是在注册护士和床位数的投入上仍存在一定量的冗余,相较而言2017年不存在冗余值,这很可能是由于模型的缺陷所致。因此有理由认为,2017年度,在医疗资源的投入上仍然是存在冗余的,同时考虑到注册护士人数显著的幅度,其投入的冗余其很可能出现在注册护士的投入指标上。
  五、结论与启示
  2008年和2009年,上海市的医疗资源配置相对无效。2010—2017年间,综合配置效率位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并未呈现出配置效率持续优化的态势,各效率指标都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其技术效率整体较高,医疗人员和基础医疗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管理。相较而言,规模效率值仍然存在可期的增长空间。
  尽管在某些年度存在一定量的投入冗余,但相较于各投入指标的基数而言,冗余比较轻微。医疗人员以及床位数的投入都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相关部门不仅要重视医护人员数量的投入,也要注重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快医疗队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持续增加医护人员以及床位数的投入,将不能够持续带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今后,公共部门可以侧重于资金以及医疗技术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吴育华.随机DMU相对有效性评价的期望值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学报,2000,(3):247-252.
  [2]  盖国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前沿生产函数[J].财经问题研究,1998,(11):8-11.
  [3]  骆泽深.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3,(5):727-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7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