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逐步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在不断思考与探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路径。在众多改革实践中,为搭建中高职立交桥,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3+2”中高职衔接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文章以浙江J院会计专业为例,在阐述中高职衔接现状的基础上,对该院会计专业首批“3+2”学生阶段性培养质量展开多层次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旨在为更好地发展中高职衔接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24-0126-04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重视,在“职教20条”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对如何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纲领的引领下,为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众多改革措施得以实践。在这些尝试中,为搭建中高职立交桥,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3+2”中高职衔接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
  一、浙江J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浙教职成[2012]26号)、《关于推进“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浙教高教[2013]32号)、《关于做好“五年一贯制”和“3+2”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3]94号)的文件精神,浙江J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设的各专业分别制定并落实了中高职衔接选拔方案。浙江J院会计专业作为“十三五”浙江省优势专业,在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具体考核方案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高职衔接的各项实践活动。
  (一)J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考核方案简介
  J院会计专业“3+2”中职学生转入高职选拔考试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涉及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养三个模块,分别占比为4:3:3,同时还包括诸如竞赛、比赛等的附加分,最终折算为总评成绩,即:总评成绩=(专业知识×40%+实践技能×30%+文化素养×30%)+附加分。
  在专业知识模块,学生在中职期间会接触许多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科目,J院会计专业在“3+2”选拔考核时主要采用的是“财务会计”“税法基础”这两门课程。中职学生在开始接触“会计”知识时,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所以对于这两门课程的考核时间,一般设置在中职第5个学期期末,且最后以这2门课的平时平均分为准折算为百分制形式。
  在实践技能模块,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J院会计专业设定了“会计基本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两项考核科目。其中,“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点钞与扎钞、传票翻打等,这些基本技能需要学生在平常就开始训练,一般在第3学期期末给予考核;“会计综合实训”的考核内容主要是会计电算化(用友T3),采用无纸化机考的形式,考核的时间一般在中职第4学期期末。最终,实践技能模块的分数以“会计基本技能”与“会计综合实训”两者的平均分为准折算为百分制来定。
  在文化素养模块,考核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学生在中职阶段基础课程成绩与德育成绩。所有的基础课程取平均分后在文化素养总分中占比8成,德育成绩占比2成,两者以百分制形式加权平均后得到文化素养模块的总分。由于该模块涉及到学生在中职期间的表现,所以对接的中职学校应当与高职院校充分沟通,并制定文化素养模块的具体实施方案与细则,同时做好记录、备案工作。
  除了3大模块之外,为了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或文体等其他方面全面发展,J院会计专业在3大模块总评成绩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了附加分这一项。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后取得获奖证书,经由所在中职院校教务处主管部门盖章、班主任签字认可后方可申请附加分,且同一竞赛(比赛)以成绩就高原则选择一次加分,不同类型的竞赛(比赛)成绩分数可以累加。
  (二)J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首批招生情况
  目前,J院会计专业已与2所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分别是温岭Z职业学校与临平L高级中学。2014级“3+2”学生是J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首批学生,按照先前制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与选拔考核方案的考核,最終有55名学生顺利进入了高职学段,成为J院会计专业首批“3+2”学生。J院会计专业专为这部分学生设置了一个会计行政班,2014级首批学生便隶属于会计178班。
  二、首批“3+2”学生阶段性培养质量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论证J院会计专业“3+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现有资源,本文将从生源的角度,多层次对J院会计专业首个“3+2”班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差异原因,同时,将该部分学生同J院会计专业其他三校生班学生表现进行比较,论证首批“3+2”学生阶段性培养质量。
  (一)“3+2”班内部情况分析
  1.中职阶段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比较。为了考核学生在中职期间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会计证通过率A代表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以“五笔录入”“点钞与扎钞”衡量会计基本技能,以“用友T3”成绩来衡量会计综合实训能力。根据统计,来自温岭的26位学生均取得了会计证,而来自临平的29位学生中,只有18位学生取得会计证,通过率为62.0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岭学生在入校前的专业知识平均水平高于临平的学生。   从实践技能角度来看,如表1所示,在合格率方面,来自温岭的学生在五笔录入技能、点钞技能、用友T3操作技能等方面几乎全部合格,但临平的学生在五笔与点钞技能方面,通过率相对较低。从优秀率方面考虑,在这3个方面的考查中,温岭的学生依然更为突出,优秀率远高于临平的学生。五笔录入、点钞技能反映的是会计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用友T3操作反映的是学生的会计综合实训能力,这2个方面均是学生实践技能的体现。由此可见,入高职院校前,来自温岭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表现得更优异。这3门课程中,不及格的学生成绩直接记为0分,所以此处以“合格率”而非“平均分”作为衡量指标。
  2.高职阶段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学生在入校前的表现颇有差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2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比如下(见表2)。大一上学期,专业课程不多,我们选择比较的课程分别是:初级税收实务、财务会计实务、大学英语(一)、计算机应用基礎、基础五门。其中,前2门课程为专业课程,后3门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无论是平均分还是优秀率,来自温岭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水平均优于临平的学生,但这不排除个别临平学生在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中有出现高分的情况。在专业课程方面,这种成绩上的差距更加明显,优秀率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平均分也相差10分以上。从数据上看,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来自温岭的学生成绩优于来自临平的学生。
  3.高职阶段其他方面表现比较。除了学业课程,在校期间的其他表现也能从另外一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生活状态。考虑指标是否可以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从班委就任情况、拓展素质情况进行分析。
  (1)担任班委情况。会计178班现任共有15名班委,其中12名来自于温岭,3名来自临平,即15名班委中有80%比例的学生来自于温岭,20%来自于临平。3名来自于临平的学生分别担任的是副班长、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一职。从班委的职责角度,班长、团支书、副班长、学习委员这4个职务相对于其他职务而言,在班级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与更大的责任。由数据可见,来自温岭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学生工作方面表现更为活跃,并承担了主要职责。
  (2)拓展素质分情况。素质拓展分是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活动、团学活动、文体运动、讲座培训、志愿服务等所取得的除学业分以外的额外加分,素质拓展分较高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综合素质较好。笔者获取了大一第一学期这2部分学生的素质拓展分,结合加分明细,可得到以下结论。从平均分上看,温岭学生素质拓展平均分4.68分,临平学生为4.57分,两者相差0.11分。由于素质拓展分的分值本身并不高,有些仅有0.1分、0.2分之多,所以平均分相差0.11分是不能忽略的差距。
  从分值分布来看,温岭学生素质拓展分分布较集中,基本处于4—6分这个层次。临平学生的分数分布较为分散,说明学生内部有分级现象,优秀的学生可以取得6分及其以上的加分,但是弱一点的学生只能取得4分以下低于平均分的水平。由此可见,温岭学生在综合素质表现方面,较为稳妥,一些基本能拿到的加分项目,大家都会争取去拿,保持了平均水平。而临平学生有极差现象,这跟学生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从素质拓展分的明细项目分析,两部分学生参与的项目无外乎一些集体项目,如特色晚自习、寝室美化、班级装饰大赛等,仅有个别学生参与了单项的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在学科竞赛、文娱竞技等方面,2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表现非常突出。
  (二)“3+2”学生内部差异的可能原因
  纵观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为止,来自温岭的“3+2”学生在专业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要优于临平院校的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中职学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纵观2所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框架。临平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围绕着传统做账的思路,分别为原始凭证处理、记账凭证编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与核对、会计电算化等,这是一个较为连贯、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快速变化的岗位需求会驱动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温岭的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以会计岗位驱动的,课程设置虽不是十分新颖,但较临平的要丰富,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等,被提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培养方案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职学段校方管理、师资等差异。在高校管理中,学校的管理思路、校园文化、管理风格、师资特征等对学生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所中职院校有自己的校史、自己的管理经验,处于不同的市区,所培养的学生也会有所差异。
  3.学生自我管理的差异。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差异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进入高职阶段后,温岭的学生远离家乡来杭求学,而临平的学生仍在杭州,学生在情感上会有所差异。成功进入高职阶段后,有的学生忘记了初衷,卸下了重担,松懈的心理会使人失去努力的动力。但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依旧会继续努力。
  (三)“3+2”学生与其他三校生情况比较
  J院会计专业三校生是通过统一招生考试甄选上来的,虽不是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但也经历了中职3年的专业学习,与“3+2”学生有很多的共同点。将“3+2”班与其他三校生班级进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笔者选取了与“3+2”学生同年段的会计175、176班作为比较对象,截取第一学期期末成绩、素质拓展分等数据进行比较。
  1.高职阶段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第一学期“3+2”班主要学的专业课程是初级税收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175、176班主要学的是税法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一),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接近,但考虑到考试卷子内容不一样,单从平均分难以直接下定论,所以笔者额外选取了标准差、离差系数等指标。在公共必修课方面,3个班级的卷子是统一的,所以以平均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专业课程的比较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会计178班的专业平均分没有绝对优势,且成绩分布较其他2个班级更离散,离差系数更大,说明学生内部成绩差异较大,存在分级现象。在这个方面,2个三校生班级的表现优于会计178班。
  在公共必修课上,我们选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3门课程。以平均分作为评价维度,3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没有很大的差异,具体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在专业课程方面,“3+2”班级的学生成绩分布差距比较大,水平不均,没有其他三校生班级的成绩平稳。在公共课程方面,几个班级的表现没有很大的区别。
  2.高职阶段素质拓展分比较。除了学业成绩,素质拓展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统计,会计178、175、176班的素质拓展平均分分别为4.62、4.43、4.04分。在平均分方面,会计178班学生在素质拓展方面更优于其他三校生班级。进一步查看加分明细项目可以发现,这3个班级的加分项目基本上局限于一些集体项目、集体活动,很少有个项的竞技加分。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2个班级,会计178班在参与院系活动中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较高的,能够在一些以班级为参赛对象的比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显示了一定的活力。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与其他三校生班级相比,J院会计专业首批“3+2”学生虽然存在成绩分级现象,班级内部2种生源的学生表现有一定的差距,但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在综合素质表现方面,“3+2”班级表现更为活跃,彰显了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掌握班级学生内部特点的基础上,J院会计专业应当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与机制,鼓励每一位学生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提高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学生培养质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点,衔接过程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关系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共同携手研究“3+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而不能把工作归结于某一方。现阶段,各省市地区有许多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各院校可以通过调研,把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两个层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准确定位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既要讲究课程体系的延续性、丰富性,也要避免体系的交叉重叠。
  (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支撑课程体系框架的基础性工作。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社会对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素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守着陈旧的知识。通过调研、研讨的方式,中高职院校应共同商讨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内容衔接等方面的统筹,根据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岗位目标遴选课程内容,把握层级与梯度关系,准确定位中高职课程内容。
  (三)做好学生管理的衔接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处于弱势,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目标是有异于高职阶段的,只有提前做好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衔接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为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好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衔接。例如,学生在中职阶段,高职院校可以以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等方式,慢慢地配合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四)建立监控评价体系
  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建立与完善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必要的。眼下,大数据、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教育工作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评价中,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及时吸收不同阶段的学生数据,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动态监测,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培养质量。信息化的成果可以与教学质量标准相比较,找出差异,剖析原因,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覃才尧.中高职院校“3+2”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2] 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6-60.
  [3] 潘旭红,杨成明.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職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5,(5):13-16.
  [4] 贺胜军.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5,(06):127-129.
  【作者简介】
   苏捷,女,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系;主要研究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6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