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出土于随州市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器建鼓铜座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巅峰之作,作为一个乐器附件,它造型精美、纹饰复杂、形态灵动、气势雄浑、铸造技法高超。本文以建鼓铜座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存鼓座的造型方式和特点分析其历史渊源、造型特点和功能结构,并解读楚文化背后所蕴含的自由浪漫、生命运动的美学观与艺术法则。
  关键词:曾候乙墓;建鼓铜座;造型;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127-02
  战国时期手工业兴盛,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装饰精美的青铜器层出不穷,而青铜乐器更是在制造数量和制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楚国是一个乐舞文化繁荣的国家。楚国的文艺家们富于幻想,情感丰富。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楚人将楚国文化中那些自由灑脱肆意豪放的精神融入到了青铜器的制造技艺之中。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万余件随葬品其中就包含了一百余件乐器以及一千余件乐器附件,建鼓铜座就是这宏伟壮丽的音乐宫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楚国青铜器结构精巧、装饰华美、造型灵动,其繁复的装饰纹样和精巧的形制结构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以建鼓铜座为对象分析其历史渊源、功能结构及装饰效果,挖掘背后深厚的楚文化内涵。
  1建鼓铜座概述
  建鼓也称礼鼓,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是两周至汉代时期重要的高级礼器,用途广泛,在军事行动、宗教仪式、民间活动中都有出现。古代诸侯与群臣习射的前一天,乐人会在射场悬挂笙钟、颂磬、建鼓、鎛等乐器给射礼仪式奏乐助兴,这里建鼓就作为礼器而出现。鼓座,作为一个乐器附件,用于支撑木质的鼓身。古时又名鼓跗,即鼓架的四足,借指鼓架。建鼓铜座的鼓座为铜制。
  2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分析
  2.1造型分析
  建鼓铜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兽形青铜器,造型结构精巧无比,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超高水准。建鼓铜座出土于湖北随州,建鼓铜座高54cm,底径80cm,重192.1kg,铜圈径72cm、高5.5m、厚1.5m,铜圈外围装饰有简化的盘绕龙纹,同时提手轻刻出几何形龙纹,龙纹以S型三角形结构为主,成对称状、连续状分布,绕满环钮与环扣,展现出极具秩序感的视觉效果(如图1)。
  立体龙雕造型是建鼓铜座中最为出彩的部分,龙雕主体由八对大龙和数只的小龙相互盘绕而成。大龙与小龙之间相互交缠穿插,龙身向外随意曲张,有群龙乱舞之势。但最为奇妙的是,以任意一个环扣为轴心向两边环视,整体铜座依然呈现出一种对称效果。人们在为它精妙绝伦的结构赞叹的同时也被它庄严肃穆的厚重感而震撼。这些曲状龙雕由下至上堆垒,好似一条条龙扭动身躯向上攀爬,有着直上云霄的气势。立体龙雕以其生动的造型化静为动,呈现出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龙身的雕刻方式也是别具匠心,顺着龙身的扭曲方向有一层浅刻的双条装饰线,装饰线内向下深雕出突起的曲状纹样,纹样以外凹陷下去的部分填有呈散点式分布的绿松石。形态各异的绿松石给龙雕添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经炼化后就形成了绿松石落在湖北郧阳的竹山县。绿松石的神话背景使它成为天体的象征,结合铜器上的兽纹,使铜器有了震慑邪恶的作用。龙身向,上攀爬的姿态也暗含着楚人对沟通天地,追逐神灵的向往。楚人对天地神灵的崇尚和敬畏之情在建鼓铜座造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功能结构分析
  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部分鼓座都是木质,只有少数社会阶层较高的达官显贵才能使用青铜制造的鼓座。建鼓铜座制造于战国早期,青铜器的制造技术由夏起始,到商代发展成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而建鼓铜座又是战国时期铜器之中难得的珍品。建鼓铜座整体由承重铜圈、承插空心筒和立体龙雕三E部分组成。四周设有四个环钮连接四个环扣,作为鼓座提手。环扣龙纹的设计在具备装饰性的同时也具备实用性,雕刻出的细小的龙纹分布在光滑的圆环上,增加了圆环的粗糙度,加大了手部与环扣之间的摩擦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中间由数根铜条交错成网状架起上部龙雕,中心与空心筒相连。中部承插空心筒贯穿整个铜座,筒口半径大于筒身建造成高低两层成为与鼓身相接的嵌套结构,起到稳定鼓身的作用。整个铜座成圆锥形,下大上小非常稳固(如图2)。
  3曾候乙墓建鼓铜座造型与功能结构的思考
  建鼓铜座的龙雕是楚文化自由精神的体现,大龙小龙交错盘踞,体态生动展现出热烈的生命力。楚国艺术对空间感的崇尚也体现在铜座之中。铜座内部的龙身结构纷繁复杂,大小不等高低错落,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观察,龙雕造型又都是完整而生动的。整体龙雕呈现出一种秩序美感,这奇妙的视觉美感都归功于制造者对于空间感的精准把握。在建鼓铜座的造型中制作者考虑了多方位的视觉效果,来使铜座的感官效果达到多维度的平衡。这种整体性的视觉美感与楚艺术的“流观”意识相契合,类紕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家们的视点从来不停留在一处,以多方位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布局画面,展现了一种具有中国审美特点的布局观。与西方科学的透视理论和写实性的要求相区别,中国古典山水画以人的内心诉求为.出发点,重在营造画面中的气势和意境,以山水为载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以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以跨越空间局限的散点透视为构图基础的山水画卷都具有空间性的审美特征,意境开阔空间深远,表达了艺术家们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思考。
  从现存鼓座的形制看来,每一个鼓座都代表着各个地域的时代特性与精神风貌。安徽舒城的龙虎四环铜鼓座就是舒国为了战争而铸造的青铜器具,龙虎盘踞于底座之上有着龙吟虎啸的气势,希望能在战场上通过鸣鼓鼓舞士气,展现出舒国战士的勇猛与刚强,带着龙虎之气在战场上无往而不利。鼓,在古代被尊称为通天的乐器,有沟通神灵的作用。因此建鼓铜座除了作为青铜礼器之外它也是古楚国人民向往神灵的精神载体。在政治礼教功能的背后蕴含着古代人民对神灵的尊崇和向往,以及对探索人与自然之外无限宇宙的渴望。“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以龙为载体对广阔世界和无限宇宙的希冀。也正是这些隐藏在建鼓铜座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给予了建鼓铜座旺盛的生命力,从侧面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意识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手工业的发展。   4结语
  曾侯乙墓建鼓铜座作为一件战国早期的乐器附件,形制精美绝伦,制造技法巧夺天工,是一件饱含楚国气气韵的艺术品。在其精巧的结构和华美的纹饰背后蕴含的是楚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意志的追寻,和对探求宇宙的向往。楚文化基因里自由热烈的艺术创作激情造就了楚国艺术的繁荣兴盛,青铜器制造技艺的快速发展也作为一个推手將楚国文化和楚国工艺推向了人们的视野。建鼓铜座作为楚艺术和楚工艺的结晶,在距离战国时期两千多年的现代依然熠熠生辉,背后折射出的是楚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世界的不断探索。正是楚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一代代工匠辛勤的汗水才孕育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楚国工艺品。
  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庐陵传统器具的谱系研究》(批准号:19YJA760036);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荆楚传统护佑器具的田野调查与“互联网+”数据库构建、交互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D001);2017年度湖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基于传统荆楚器具文化的视觉创新设计研究案例库》(项目编号:440-150292)。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杨鸠霞.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J].考古学报,1982.
  [3]孙机.蟠龙纹鼓座.保利藏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4]侯毅.鼓座、建鼓与战鼓[J].中原文物,2006.
  [5]周亚.鼓座、建鼓及其他[J]上海文博论从,2008.
  [6]马新民等.叶县旧县四号墓春秋铜蟠龙建鼓座修复与保护[J].华夏考古,2012.
  [7]刘彬徽.湖北随州擂鼓台二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
  [8]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9]弘丰译注.左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10]王汇文.中国史前时代绿松石器的装饰之道[J].创意与设计,2016.
  [1]彭德主编.楚艺术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12]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M].文物出版社,1989.
  [13]高大伦等主编.中国文物鉴赏辞典[M].漓江出版社,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7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