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造成其培养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构建“放管服导”四位一体+“两平台”的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以及实践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双一流”;管理类博士;培养模式
   本文为2018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18B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25日
   一、引言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个学校学科建设平台改善了,学科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学科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管理学科相比其他理工医等学科,其学科建设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管理類博士研究生作为每个管理学术、科研重要力量之一,其培养质量会影响管理学科的发展。通过改进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其业务素质及研究水平、提升其培养质量及实践能力,为促进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其应有贡献。
   二、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从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义、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于若凡、郭建斌分别对中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中国与外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展望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刘劲松、徐明生研究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于对知识学习及科学研究有很强连续性要求及成果产出需要较长知识积累周期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科、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工学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常淑贞研究了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了制约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策略。贾晓红、刘向锋、王人成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教育为背景,对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培养内容与基本要求、博士生资格考试与开题、科研工作与论文答辩等诸多培养环节的分析和研究,为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应取消对学习年限的规定或延长学习年限;建立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与淘汰机制等。包水梅研究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亟待转向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借鉴“美国模式”改革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魏玉梅、刘先春研究了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的培养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三个方面。借鉴英国一流大学文科博士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比如学术自由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跨学科的培养制度、注重科研与学术训练的课程设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淘汰率、多元化的导师制度等对我国文科博士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谭金祥、石远、任国胜通过对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博士研究生与中国高校科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中法博士研究生入学条件、奖学金制度、理论课程学习、课题开题、汇报、答辩及毕业的差异,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国外研究现状。英国博士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博士培养模式。法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为:招生“零考试”,申请人须过“三道关”、“两段式”过程培养,以“研究”突出培养、指定负责导师,采用导师小组联合指导、重视博士论文撰写的指导,严把“出口关”。日本的博士培养模式适合企业对高层次人才以及个人成长的需要,博士生培养机构不断做出改善,呈现出培养目标体系化、培养过程针对性强、教育机构及其职能多样化、保障体制健全等特点。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传统的“师徒制”和小规模的“研究生院”,其中尤以前者为主,而这种缺乏系统管理、散兵游勇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科学发展的需要。德国的两种博士生培养模式,认为“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学术主导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模式、职业导向的“P/W/U三维协作”模式以及职业性与研究性并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共三代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瑞典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认为从入学到最后博士论文撰写、评审阶段,导师介入的力度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首先导师负责严格控制入学生源质量,中期对学生指导力度大,对博士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导师的直接指导在学生的科研成果中占重要比重;学生在学习和科研阶段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很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保障,并具有较多合作和交流机会;博士论文的撰写形式灵活,但评审严格,对答辩组织高度重视,这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工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较少涉及管理类博士研究培养的研究。
   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工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较少涉及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从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管理博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一)学校、学院管理+导师负责制。在学校、学院相关管理文件的支持下,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经过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与培养,博士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大幅度提升,培养质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学校、学院管理+导师团队负责制。在学校、学院相关管理文件的支持下,部分学校实施了导师团队负责制,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博士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指导与提升,有利于博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三)自由发展模式。部分学校或导师对博士生采取自由发展模式培养。该模式对博士生培养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上三种模式为目前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相对较多的模式。这些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是也存在不足。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过于依赖导师,依赖导师提供各类资源进行专业培养。
   四、构建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通过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结合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构建“放管服导”四位一体+“两平台”的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放”:是指放权,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给予充分的科研自由创新环境与空间,让博士研究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学术创新;“管”:是指管理,为了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的管理部门,制定规范的管理文件,加强博士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管理;“服”:是指服务,对博士研究生的管理服务应该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包括学习、科研环境、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服务;“导”:是指导向,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切围绕“双一流”目标,为了实现“双一流”建设,学校、学院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学术以及创新都为“双一流”建设做贡献。“两平台”是指学校、学院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研究实验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学院为管理类博士研究生丰富的研究资源及行为科学、大数据等研究实验室。同时,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将中国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让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借助国家、学校及社会力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写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学术论文。
   五、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达到两个提升目的
   (一)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科研自由度与主观能动性。在传统培养管理类博士研究生模式下,博士研究生缺乏科研研究自由度與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科学研究氛围,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科研自由度与主观能动性。
   (二)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实践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提高管理类博士研究生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提升其培养质量与实践能力,为促进管理类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其应有贡献。
   六、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放管服导”四位一体+“两平台”的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科研自由度与主观能动性、提升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于若凡,郭建斌.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2]刘劲松,徐明生.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4.
  [3]常淑贞.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及启示[J].决策探索,2017.1.
  [4]贾晓红,刘向锋,王人成.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借鉴——以机械学科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2.9.
  [5]包水梅.行动研究在教育博士培养中的运用:理论探索与实践样态[J].教育与考试,2017.6.
  [6]魏玉梅,刘先春.中英美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7]谭金祥,石远,任国胜.中法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