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链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海琴

  摘 要:“问题链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既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提高了教学效果。《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和三个策略。据此,通过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课为例,演绎“问题链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法;《概论》课;应用;设计
  苏联人马赫穆托夫,提出了“问题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先由教师设计教学问题,后由学生回答教学问题。这里的教学问题,在数量上为n个,在关系上呈现出逻辑序列性。学生在完成系列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既强化了问题意识,又培养了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期待学生学到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希望学生认同该课程及其教学的价值,教师采用“问题链教学法”,从学生的关注和困惑出发,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关注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用以指导教学,从而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参与到《概论》课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中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中简称《概论》)。
  1 《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概论》课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两种传统教学倾向:一种倾向是坚持教科书体系。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遵循知识的逻辑系统,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特点,教师沿用教科书体系教学,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和死板僵化,不受学生喜爱;另一种倾向是教师只以学生喜欢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们可能喜欢,但很容易出现课上笑哈哈课后脑子一片空白的结果。这两种传统教学倾向既不能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也不能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了。因此,《概论》课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教学势在必行。
  1.1 “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
  《概论》课教学采用的教材抽象而系统,学生很难理解,同时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因此,《概论》课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为实现这一转变,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出发点,分析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把学生的困惑点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回答学生的困惑,从而实现《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变。
  1.2 “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首先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思考”。长期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如果情况经常如此,它会使学生放弃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成为知识的奴隶。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是以渐进式问题为主线,引导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不断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思维紧张,使学生必须要调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集中精力解决当前的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沟通、倾听、整合和表达能力。
  1.3 “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是一种临时性的文化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刻板乏味的课堂氛围往往使学生想逃离课堂。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一个民主的环境,同时也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问题链的设计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讨论的话题,并且让这个讨论可以继续前进,它是使课堂教学过程连续有序的主导力量,问题链的引导与民主的纽带环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讨论,在答疑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生生的思想感情交流。《概论》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灌输,采用“问题链教学法”有助于打破这种认识的僵局,一开始学生也许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但是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过程中,课堂气氛将逐步改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2 《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原则策略
  2.1 《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原则
  “問题链”的设计和编制有三个原则:第一,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教材内容体系一般应遵循知识体系的逻辑,以意见陈述和结论陈述为主要表现形式。它的优点是具有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体系全面的特点。但教学逻辑不同于教材,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它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来进行,所有的主动认知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学应该以教科书的观点和结论作为出发点,应该是能够最终指导教科书观点和结论的问题。第二,问题选择是定向的。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问题教学的关键。所有问题的选择设计绝不是随机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问题具有递进性特点。围绕一个教学主题的问题并不总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主题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一个问题系统,应该是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包含相关的、明确的、逻辑的推进,紧密联系、循序渐进,突出和深化教育学习过程的发展,体现了理论的逻辑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2 《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设计原则,相应提出三项策略:一是突出“教材知识点”,保证问题链和教材知识点的结合。二是找出“学生关注点”,增强问题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发现“教学结合点”,创建教材与学生的对接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由于课程教材覆盖面广,很多问题都是“点对点”,很难做深入的解释,也因为理论的追求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使用语言表达不可避免地抽象、晦涩,教师结合现实中社会热点、大学生密切关注点,进一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构架。基于问题链编写新的教学计划,不仅是形式的改变,而且是内在的内容的扩充,可以在占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热点问题与教学逻辑框架的统一。   3 《概论》课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的设计案例
  笔者以《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本质”为例,展示“问题链教学法”应用过程。
  3.1 总体设计思路
  “提问要使问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是杜威对于提问艺术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如果课堂上看似接连出现的问题实质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又要进入教师提出的另外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就非常可能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针对“社会主义本质”这节课,围绕教材重难点,结合学生关注点,确定一系列教学问题。采用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教师的“问题链”教学设计有两条线索:一是把原来由教材大小标题引领的教材叙述过程,调整为由“问题链”引领的教学板块的组合,这是一条教学线索。“问题链”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板块,再将它们有序地组合起来,使教学结构化。二是通过“问题链”来安排一定的逻辑形式,有步骤地对学习者的实际思维进行引导,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这是一条思维线索,也是判断连续出现的一组问题是不是“问题链”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3.2 案例问题链
  “社会主义本质”一课由5个问题组成问题链。这5个问题依次是:
  (1)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2)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
  (4)“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是如何回答的呢?
  (5)同学们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意义有哪些呢?
  4 完善和优化“问题链教学法”
  为了使问题链教学持续深入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链的设置,完善问题链教学的过程。
  第一,坚持课前提供问题链,以便学生预习。
  虽然文科生的基础比较好,但也需要强调力行温习和预习,理科生则需要通过更多“什么是什么”的预习补补短板,拉近与文科生在知识储备方面的距离,建立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第二,难易结合设置问题链,以利学生有效学习。
  对学生反映比较难的问题:一是鼓励学生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小组讨论实现突破;二是教师解构难题,按解题思路分步设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第三,注重“问题链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问题链教学法”适合“重复交叉较多,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但缺乏进一步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即使在進行问题链教学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穿插其它教学方法,避免单调和枯燥。事实上,“问题链教学法”已经和时事评论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结合在一起,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在问题链教学的“链”中如何穿插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无定法,创新无止境,“问题链教学法”的探索创新,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政课教学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在这个意义上,“问题链教学法”既是我们递给学生的“请柬”,更是我们为自己打开的一扇门,一扇开启思政课教学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创新之门……
  参考文献
  [1]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2]王琦.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17,(05).
  [3]杜利平.“概论”课问题链教学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6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