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依托机场资源发展而起的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高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空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围绕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问题,从耦合协调性角度研究出发,对国内外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空港经济;耦合;协调;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L18BJY015)
   中图分类号:F560.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9日
   近年来,空港临港经济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国家和地方在推进空港经济发展的进度上呈现差异。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应运而生。一些省市在如何解决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发展方面,尤其是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对空港经济内涵的研究
   空港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空港经济是指布局于机场区内部,与航空运输直接相关的产业经济,而广义空港经济则是依托机场设施资源,区域经济与机场航空运输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所讨论的空港经济为广义层面。
   国内外的学者将空港经济从产生到发展的原因与形成机理按照理论背景、适用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主线,对空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Lrwin、Kasarda(1991),Testa(1992),O’Connor(1995),Rovertson(1995),Bowen(2000)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内涵与相关产业特征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进行了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经济性概念、产业性概念和区域性概念。张雄(1997),曹允春、踪家峰(1999),曹允春、李晓津(2004),刘武君(2005),欧阳杰(2005),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以及彭湃(2005)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于空港经济内涵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外关于空港经济内涵的界定大多是属于描述性的,我国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二、对空港经济发展经验、模式、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在空港经济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方面,主要是我国专家和学者进行的总结性研究。杨友孝(2008),周少华(2009),王晓明(2009),曹允春(2009),王为人(2001),包世泰等(2009),施蔷生(2010),孙淑美和黄达海(2010)分别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主利用要有投入产出理论、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张越(2006),赵海波(2006),董志毅、彭语冰、彭峥(2007),刘雪妮(2008),戢涛(2011)分别运用相关方法进行了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礎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分析,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DMU)在平面上的投影确定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Gillen、Lall(1997),Sarkis(2000),Pels(2003),Fernandes(2002)研究了35个巴西机场的运行效率问题,他们对机场的空侧效率和路侧效率分别进行了研究。Massoud等(2003)、Joseph(2004)和Barros C.P.(2008)对国外一些机场的数据,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这些机场的运行效率问题。曹允春(2003),都业富(2006),何艳(2011),于剑、黄燕彬(2011)采用组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机场的运营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于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方法较多,定量研究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匮乏,将其他评价方法和DEA相结合对机场效率进行评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是目前研究的严重不足。
   三、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地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Malecki(1986),Massey(1984),Markusen(1986),Huddleston、Pangotra和Caves(1990),Doganis(1992),Weisbrod(1993),Ashford(1994),Ghobria and Fleming(1994),Keith G.Debbage(1995),Brueckner(2000)及Keith(2002)通过研究均发现,通过机场产生的客运量和货运量与区域经济以及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得出了航空运输将一直能够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存在的结论。
   叶舟(2005),杨松(2006)、曹允春(2001),彭语冰、董振强、彭峥(2007),刘海波、刘明君(2009),崔婷(2011),宋伟(2006),谢菲(2015)分别利用模型对机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四、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制与路径的研究
   虽然已有大量文献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制与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赵文(2011)、刘会(2013)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探讨了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北京南部区域的空港经济区与环首都经济圈相互对接的机制,进而诠释了对京冀间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新理解。早在2008年,刘雪妮便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要想促进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就要从政策层面上进行推动。赵文(2011)指出,促进空港经济与首都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必须从三个方面构建其实现路径。    五、研究述评
   从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空港经济的研究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概念的模糊性。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空港经济发展、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统一的界定。
   (二)空港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不明确性。厘清空港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研究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的基础,只有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关系,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协调关系。已有文献中国外研究定量较多,国内研究则是定性研究较多;研究空港经济发展中的部分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多;研究结论比较多样。国内评价空港经济的影响则比较偏重机场本省的盈利能力和效率水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影响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上,定量研究极少。
   (三)分析方法比较单一,组合分析方法极少。从对空港经济效率问题来看主要是围绕着机场效率展开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将分析方法组合应用的研究相對匮乏,加之数据收集困难导致相关的实证研究尤为不足。
   (四)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的缺位。已有的研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研究分析的深度远远不够,对于空港经济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集中在其与腹地经济的关系层面。
   (五)缺乏对空港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只是单纯地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去验证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极少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展开研究,尤其是将其作为两个子系统建立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
   鉴于此,关于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淑美.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科技和产业,2010(1).
  [2]M.D.lrwin and J.D.Kassarda.Air Passenger Linkages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1.
  [3]曹江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彭语冰,李艳伟.枢纽机场竞争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5]刘晓晶,等.基于熵值法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11(4).
  [6]于剑,等.机场运营效率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7]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谢春山,等.基于熵权模糊评价的区域旅游效应评价模型级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5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