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尹龙

  摘 要:新兴产业群是指在基于产业革新、分工深化、需求拉动前提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在经过耦合后产生的产业群体。新兴产业群牵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联着国家发展的跨越。另外,新兴产业群也是近些年产业经济学重点观察及分析的新的方向。针对新兴产业群,以及基于新兴产业群展开的产业经济学进行具体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学科范式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048-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在国家时代主体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各个新兴产业已逐渐形成新兴产业群。新兴产业群的形成及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则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新兴产业群进行具体分析及研究,不仅能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新兴产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一、新兴产业群内涵分析
  关于新兴产业的概念,我国学者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大部分学者对新兴产业进行定义主要是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角度入手。在狭义层面上,新兴产业具体指出现于第三次革命后的高新技术产业。从广义层面上,新兴产业是指在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及战略时,充分融入先进技术科技创新领域。目前,我国的新兴产业主要指以下几方面: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这些产业伴随时代兴起,对国家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产业特征,通过耦合形成新兴产业群。
  二、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原因
  1.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于新兴产业群而言,它的出现主要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脚步,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及深入,我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在短时间内为新兴产业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在经历快速提升期后,若想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就必须拥有创新的社会技术支撑。我国加大了对科研技术研发及创新的支持力度,新兴技术的出现催化了新兴产业的产生。我国在自主研发先进技术的同时,仍持续引进先进国家的新兴技术,为我国经济市场注入活力。随着新兴技术种类的不断增多,在有利的市场环境催化下,一批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在经历多年发展后,各个新兴产业逐渐成熟,并展开融合,通过极具耦合,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群。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群的形成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联合发展,也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及材料。
  2.收入提高与需求发展。经济发展直接带动社会进步,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我国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在短时间内呈跨越式增长。收入的提高直接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温饱问题解决后,民眾逐渐产生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使经济市场更加多样化。需求的提升直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在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开始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新兴产业。
  3.分工细化与工作深化。随着技术的革新,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工作不断深化,在发展的带动下,一批新兴产业逐渐成型。伴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各产业间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在动态的发展中新兴产业逐渐稳定,在稳定发展中不断运动,从而形成了新兴产业群。
  三、我国新兴产业群的特征分析
  由于我国一直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秉承着持续发展观,因此在社会体系及国情方面与西方国家还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所形成的新兴产业群也存在较大不同。对于我国新兴产业群而言,其具备的主要特性,一是体制性特征,二是梯度性特征。以下,将针对这两种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1.体制性特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政府对经济及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从宏观角度,为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国家会对新兴产业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政策制定、税收及土地规划等方式直接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使新兴产业在产生及发展中能够制定更加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规划,确保新兴产业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经济发展路线,以保证国家利益为前提进一步高速发展。同时,对于部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发展进度较为缓慢的新兴产业国家也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而对于部分发展过于迅猛,会影响经济发展稳定,为国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新兴产业,国家会对其发展态势进行一定的抑制。政府在宏观角度对新兴产业进行干预,使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有别于西方国家,具有更加鲜明的体制性特征。
  2.梯度性特征。由于我国疆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不同,经济水平也有所差异。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新兴产业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有所差异,从而使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具有梯度性特征。而这种梯度性特征主要体现于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均衡。不同区域间,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其消费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导致城乡的消费层次存在结构不均问题。而消费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从而导致了新兴产业梯度性发展。另外,新兴产业形成梯度性特征的原因还包括技术发展不均衡,以及我国工业发展与后工业发展并行的特殊环境。
  四、新兴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以及提供新的载体才能够支撑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而新兴产业群就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由经历了多年发展及耦合的新兴产业所组成的新兴产业群能够与其他产业建立友好的互动与融合,为其他产业提供创新的方向及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兴产业群以自身为基础,与其他产业产生合力,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2.经济跨越的基础保证。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初期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出现与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带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能源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群,都能够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事实证明,经过多年发展,在诸多新兴产业领域,我国已占据领先地位。
  五、新兴产业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群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调整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毕竟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相较于传统产业尚不成熟,在未来面临的发展阻碍将会不断增多。就目前而言,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龙头企业。很多新兴产业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却没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整体偏弱。
  2.支持要素不足。目前,我国新兴产业虽不断发展,但发展的步伐较慢,这主要是因为新兴产业缺乏相应的支持。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支持要素莫过于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首先,就资金而言,仅凭借政府与有关部门提供的资金支持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新兴产业在进行融资时,面临着方法单一、金额较小等问题,从而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其次,新兴产业是伴随着新兴技术而出现的,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型技术的支撑。但是,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相应的投资,且投资风险较高。很多企业并不具备着冒险精神,只愿固守现状。再次,人才永远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性及综合性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是,由于新兴产业寻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市场上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相对较少。最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关于新兴产业群的政策尚不完善,相关的监管工作也不到位,从而导致新兴产业群发展受阻。
  六、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结合上述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上来看待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科,仍然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果从研究领域对产品经济学进行划分,那么它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政策。可以将这六方面内容归纳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
  如果从学科范式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产业经济学,那么日本对于我国这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日本方面的影响原因相对复杂,暂时不做过多赘述,我国当前的学科范式上与日本之间有着相似之处,比较看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产业关联上的分析,利用这几方面的分析,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对于产业组织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
  抛开当下国际上的理论内容,我国在结合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对产业组织学进行研究是放在了重要地位,这一理论与欧美学科范式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其实我国体制性特征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这种类型的产业组织学研究来进行解决。同时,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对企业经营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产业结构也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如果市场经济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沿着正常的历史逻辑,那么最终市场经济所呈现出的结果与自己的选择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主动选择的,针对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当市场机制发生变化时,产业结构必然就随之产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如果市场机制变得更加有效,那么产业结构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纵观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形势,梯度性的发展特征依然是当前比较突出的表现,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没有达到最佳,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整体形式上,都有待提高。那么为了对产业结构进行完善,研究产业经济学是必然趋势。
  七、我国产业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是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产业群的发展实际情况,对此做出深入分析。
  1.理论层面。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的思路上,要避免站在宏观的角度。如果从指标宏观的层面来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很难保证产业结构的研究足够深刻,如细节性的问题如果被忽视,对于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来说是一大损失。因此在思路上,除了要在宏观层面研究产业结构外,更要从微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二是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可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法,特别是博弈论,这些已经得到印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国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上少走弯路,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上之所以薄弱,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很难将理论过渡到实践。三是在研究产业经济学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相关问题的回答,针对当前我国新兴产业群所体现出的梯度性特征,应如何作答才能予以圆满解决。
  2.实践层面。从实践层面上来看,若想要实现对产业经济实践领域问题的服务,就必须对产业经济学科进行重点研究,产业经济学应该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部分,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为了尽快落实实践层面的产业经济学科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应落实两方面任务,分别是研究任务和教学任务。如果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学科的范畴,那么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需要突破理论本身,而采取专门的手段对其进行专门的实验研究,这样的研究既能够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发挥有利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明确导向。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出相关建议,当前我国的新型产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体制性障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经产业务必在将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研究新兴产业群体的特征,一方面能够在经济体制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发挥参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来说是重要的推动力。
  八、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迅速提高,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已然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当前的新型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外部力量支持,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国应坚持跨越式发展理念,稳步提高新兴产业的同时,尽快缩短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革,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时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目標的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群之间关系密切,尽管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一旦能够找准时机,并抓住发展机遇,那么大批的新兴产业一定会势如破竹。
  梯度性和体制性是新兴产业的两个重要特点,首先,在新兴产业的技术层面和形态层面梯度性是比较明显的,而造成梯度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区域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化,而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仍然消息闭塞生活艰难。其次,体制性特征也会对新兴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体制的限制造成资源不平衡,这极大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六个重要领域,在崭新形势下,为了新兴产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新型产业需要将产业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尽可能地减少外部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在新兴产业推动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才能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新兴产业群在国家经济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产业经济学也证实了新兴产业群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新兴产业的发展衍生了一门全新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当前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学科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为了使其不断完善,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但产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却十分悠久,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就是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如今,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势,作为引领经济结构变革的主力军,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各个地区应在了解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九、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只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限制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而是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改革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与实力。因此,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更多的是研究实践成果,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腾飞.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73.
  [2]  侯喆.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9,(16):122-123.
  [3]  李渴.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中国商论,2018,(25):161-16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3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