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考研群体精准求职商业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铄 赵子奕

  [摘 要]近年来,我国考研市场竞争逐年激烈,越来越多的在职人群重返考研市场,给高校应届生考研施加了巨大压力,市场结构的突然改变亦对高校应届生提出了新的难题。就业还是考研,第一年考研失利后是继续备考还是放弃。目前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专门的在考研各个阶段为考生提供服务的平台。文章以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考研与就业两难选择的实际问题出发,在调查考研人群顾虑的过程中,分析大学生考研就业两难选择的原因,并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对考研人群痛点问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全新的基于互联技术的考研群体精准求职的商业模式,帮助考生建立一对一个性化资源整合平台,打造中国第一支有关考研的社会服务平台,以解决考研同学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考研;就业;求职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4.193
  1 我国考研市场现状分析
  教育在国家两会期间是重点话题,考研更是重中之重。回顾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招生人数情况,对考生而言,竞争压力之大可见一斑。近十年我国考研人数增长率和报录比见图1。
  2010年开始我国考研人数一度出现负增长,2015年起至今,考研人数逐年增长,初涉职场的年轻人群开始出现回头报考的趋势。2018年考研报名的人数高达238万人,考研的成功率仅为30%。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人数达286万人,增幅19.75%,再创历史新高。在招生名额增幅远小于报考人数增幅的情况下,报录比呈递增趋势,意味着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
  金融、互联网、广告等行业步入严冬,不同行业民营企业撤离写字楼的现象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戴德梁行数据报告分析,自2018年下半年,受经济走势的不明朗以及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租赁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北京写字楼市场租赁成交出现小幅下滑。无论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将暂缓移交至税务部门”还是“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可返还50%失业保险费”等多项措施的出台都意在“稳就业”。就业形势如何仍取决于政策效果能否抵消负面因素的冲击,包括经济增速回落、自身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等。近几年市场仍处于寒冷状态,对于应届生而言,考研提升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回避了近年并不理想的就业市场。
  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考研失利考生专门提供就业的平台,而2018年考研报名的人数高达238万人,而考研的成功率只有30%,所以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是失利者,而专为这部分的考生提供就业服务,可以避免与那些提供给应届生工作(而不是专为考研)的其他平台直接竞争。此外,在本团队设计的467份有效问卷中,其中有80.38%的被访者并不知道关于专为考研失利提供的平台。可见市场呈现蓝海,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高校毕业的形势已经呈现了本科生饱和,研究生相对紧缺的状态。攻读研究生不仅能减缓就业的压力,还能提高自身的綜合实力,在相对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有一定的竞争力。由于就业压力,名校情结,更换专业,预计未来的考研增长率和人数将不断地增长来弥补研究生短缺的状况。除此之外,考研被录取的成功率只有30%,而余下70%的群体都是潜在的消费者。
  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的增长率为7%,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的增长率为13%,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的增长率为18%,据笔者预估2019年相比于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的增长率可能在20%左右,也预计考研报名的人数在286万人,而考研失利的群体可能将达到200万人。
  2 我国现阶段考研市场主要问题
  2.1 考研就业抉择两难
  由于如今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和媒体对于考研的宣传,许多家庭更多期望他们或他们自己能够通过考研的平台高升。据调研的数据统计,有超过81.8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在大四的时候选择的不是求职,而是考研,但是最后能够如愿考研的人数占比不超过半数。除了经济问题外,占比最高的就是害怕失去就业机会。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校招就业的机会,并且相比于其他招聘方式,校招对于应届生而言是竞争相对较小、录取率最高的招聘方式。考研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已经到手的就业机会,或是放弃参加校招。对没有二战准备的考生而言,一战的失利意味着来年不再具备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失去参加校招的机会。
  2.2 考研方向不明确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很容易就能够获取各类信息,但是也正是这种信息的混杂性和多元性使得考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大海捞针。从决定考研到确定考研方向的这一过程,也是初步完成规划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考生需要的是准确、官方、有效的数据及指导。而目前的考研机构只能做到各专业的考研资料提供,却不能在选择考生方向的迷茫期给予帮助。
  同时,在备考阶段,考生面对升学压力,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何有效排解也成为考生关心的问题之一。
  2.3 考研失利学生再就业缺乏竞争力
  当调查问卷询问如果考研失利,您找工作时,是否认为会比普通应届生缺少一些实习履历?有80%的学生表示会去担心考研失利比普通人缺乏足够的履历,简历中出现断档。当考研考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考的时候,他们也相应的付出了缺乏履历的成本。而如今在看重毕业生实习履历的今天,在毕业求职时,没有一份像样的实习履历是万万不能的。
  3 考研群体精准求职商业模式构建
  3.1 考研就业的抉择
  平台的基本思路是为想要考研的同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失利风险来临时,也能将考生的利益受损最小化。因此,平台最主要的业务就是针对考研失利的同学,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12月到来年的3月正值年末繁忙、员工批量跳槽的时间段。年末企业的工作量本就比平时大,这就使得工作人手不足等问题显露,急需新鲜血液来填补基础职位的空缺。这段时间也正值考研成绩发布,普通应届生在这个阶段早已在各自的实习单位工作,因此职位的空缺就可以由考研失利人群顶上,保证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   考生在选择考研的同时,可以购买我们平台的服务,我们会详细了解考生的原学校、专业,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以便于后期帮考生制定个性化职业导向,实时跟踪考生的考研进程和求职意向,一旦考研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想要终止考研,就可以及时获得就业机会,弥补损失。即使错过了秋招机会,也可以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
  另外,根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我们团队发现每个企业,每年这段时间内跳槽的人数都相对稳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有时也会提前发布招聘信息。因此,我们和企业达成合作是有实际可操作性的。
  3.2 考研准备指导
  为解决考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的平台想要打造一个资源整合型平台,让广大考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考研信息和就业形势的更迭。其中包括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和专业分布情况。
  此外,还有相对应的线下服务,了解不同考生的备考情况,针对大部分考生共有的问题,开展线下讲座、学习资料发放等。少部分或个别考生学习问题,提供线上答疑服务。同时关心考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考前誓师大会。
  3.3 考研学生竞争力问题剖析
  我们的商业模式所追求的就是在备考、考试的全程给考生提供精准的求职服务和二手准备,因此我们平台也致力于收集各大企业临时、短期需要的实习生,时刻准备为考生提供实习机会。
  考研考生普遍会错过9月份秋招,参与秋招的一般是想要进入国有企业以及部分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管技术行业还是管理行业,如今飞快的科技进步和思想进步,需要企业员工有一个不断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即使不能断然地说考研学生在个人的目标、学习能力和向上动力等这些方面一定比应届毕业生强,但也不会比他们差。就如今普通高校的现状而言,绩点在整个系列位居末尾、旷课、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没有考研想法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站在了一个為供应商提供上述类型的人才的角度,以及帮助考研考生尽力地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化,提供短期实习,以弥补简历的不完美。
  通过逐步形成高校、考研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的网状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流通。通过我们的平台,能够使得考研生找到相匹配的工作或取得短期实习经历,企业招纳到更适宜的人才,不但考虑到考研失利同学的未来就业问题,还兼顾考研取得佳绩考生的复试准备。
  平台采用的商业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O2O服务模式,线上预约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既节省了考生的时间,也能更好地让平台深入人心。
  随后笔者了解到同学们渴望考研是因为想通过升学来增加自己未来就业中的竞争优势、逃避就业问题或是想提升个人知识储备。但考研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的选择带来极大的困扰,很多情况下还因此放弃考研计划。基于以上的问题和需求,笔者初步构想一个考研保障平台,给失利同学提供后续实践和就业的服务。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的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考研群体精准求职商业模式,是全程追踪,针对考研学生,辅助其考研的平台,也是国内前所未有的新型商业模式,并且不论是现有的还是未来潜在的市场规模都十分乐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2018-01-01).http://www.eol.cn/html/ky/2018report/zhaiyao.shtml.
  [2]张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8.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考研群体精准求职商业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911458093)。
  [作者简介]王铄(1978—),男,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相关研究;赵子奕(2000—),女,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读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8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