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产业的发展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支撑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区域特色鲜明,但是我国广大乡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 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防范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壮大了农村产业实力,提升了农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村稳增长的根本之策。推进农业产业向集聚化布局、向规模化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在巩固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注重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全力推动产业融合模式的创新,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乡村产业发展更充分、更全面、更安全,真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农业布局的区域结构,还是农产品结构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发展总体布局的统筹规划不够。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分区发展目标和体系,也没有制定专门的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对于产业发展核心区、产业带、生产区的规划不够明确,这也就导致了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可能不顾自身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情况盲目地效仿其他地区。二是对支柱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各地政府对支柱产业的选择来看存在两个主要倾向:一是盲目跟风,导致产品单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全国几乎所以地方政府都瞄准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将其视为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也不管是不是有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也去盲目追求“全域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同构现象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二是对同类产品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偏好。大规模且集中连片地建设同类产品生产基地,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大型项目的建设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方面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符合当地现实情况,地域特色难以发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会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且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和中高端市场需求。
  (二)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不足
  我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业资源却普遍存在产业化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特色资源的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区域布局上的统筹规划不足,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还没有真正建成,难以发展成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即使有些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并拥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良好的销售渠道,但依然存在生产规模小、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类单一、对资源的利用率低等问题,仅能满足于中低端产业供给,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的开发创新都滞后于市场和消费升级,难以有效带动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处于非常原始的初步阶段,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都作了不同侧重的论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2016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2017年)、“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促进产业发展”(2018年)。虽然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加大了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融合,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农业产业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和程度依然不高,主要表现为,融合性产业发展平台、产业的物联网改造、业态发展和展示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产业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度不够;乡村现代供应链主体、融合模式的建设不够完善、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因此,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定要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四)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跨界配置各种现代产业要素,充分对接外部环境变化,因此也就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主要表现为:盲目选择主导产业,盲目开展大型项目,产业同构化风险有所加剧;盲目引入社会资本,缺乏门槛和规范管控,导致滥占滥用土地和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风险保障机制、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的评估机制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难以预判;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有待进一步创新,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机构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与产业发展配套的金融、营销、研发、社区配套等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特色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三、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的路径
  (一)切实加強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合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首先,要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结构。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传统农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划定重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分区,确定发展远景,在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建立完整的分区发展目标和体系。针对分区特色,在各个分区制定专门的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发展保障措施。其次,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以核心区带动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和建设村级特区化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相对集中、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产品结构协调发展。最后,要优化种养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种养一体化发展,建立化肥、农药零增长或负增长种植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和扩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种植特区。逐步建立现代设施绿色可持续农业高效模式、高端有机农业的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农业旅游+生态农庄的高产出发展模式及养生休闲与景观生态农业的高效发展模式等。   (二)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优势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首先,要充分挖掘优势农业资源合理选择支柱产业。以优势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发挥好产业园的研发、物流、示范等核心功能;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高效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经营规模,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要实施寻优推进和错位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能脱离实际,而要因地制宜,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寻优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努力减少农业产业同构化带来的风险,形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再次,要以市场需求和农户实践能力为基础,推进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大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的结合,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的高位链接和渗透融合,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最后,要注重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平衡和新型产业效益的提升。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专业园区为载体,特色产品为纽带,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引领农村产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首先,要加大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力度。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高位渗透融合,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内向”融合、“外向”融合和“多向”融合;丰富产业融合业态,在广大乡村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状态;壮大融合主体,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融合格局。其次,构建多维度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县城—重点镇—特色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四个维度上实现产城高度融合,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产业多维度融合发展,让县城成为服务区域发展、引领产业升级、造福民生社会的改革排头兵,将乡村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将越来越多的乡镇建成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让乡镇和居民服务点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首选之地。合理开发文化、民俗、康养等特色旅游产业,促进特色资源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
  (四)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对接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控重点,因此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从产业自身发展安全来看,要围绕特色资源,稳妥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示范,做优特色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全域领域,着力破解产业单一化的矛盾,让更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脱颖而出,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来看,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通过增强经营主体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提高相应的种养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防控能力。从产业发展的资本安全来看,一方面要加强全面诚信体系建设,解除银行、保险的后顾之忧,完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更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保险,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为资本下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农村资源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的评估,保障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风险管控工具的创新来看,推进试点特色农产品的目标价格保险,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强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产业发展风险管控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科学有序的风险危机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保值增效,提高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2]萬俊毅,曾丽军,周文良.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3):138-144.
  [3]侯军岐.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2):51-54.
  [4]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17(5):77-79.
  [5]吴群.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395(10):73-78.
  (王小艳,湖南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