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新生校园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春梅 胡瑞卿 王雪婉 邓莎敏

  [摘 要]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大学一年级又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们从中学迈向大学的重要衔接,学生们能否从被动式、目标清晰的、高强度的高中生活成功迈向自主式、目标多层、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大学一年级有着很高的话语权,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一新生现状,以惠州学院为例,对2017级学生开展调研,统计分析了其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不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人生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满意度现状调查;入学教育
  1 问题提出
  大学校园生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它会为将来的人生目标、事业方向打下基础,也对感情生活、文化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生,面对大学多种多样的选择,一开始的选择可能决定着整个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方向。诚如美国高校教育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三个基本因素。鉴于此,文章以惠州学院2017级学生为例,从入学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术科研角度开展调研,了解其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提升学业生涯规划的精准度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惠州学院2017级学生的基本信息概况
  本次主要针对惠州学院2017级学生总数4204人,男生占总学生人数的47%,有1959人;女生占总学生人数的53%,有2245人。分布于全校26个专业,具体分布人数见图1;文科生占总学生人数的28%,有1192人;理科生占总学生人数的12%,有510人;工科生占总学生人数的50%,有2100人;体艺生占总学生人数的10%,有402人。调查显示,学生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达到65.63%,其中体艺类学生达到92.03%。
  3 2017级新生的满意度现状调查(见表1)
  3.1 入学教育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在入学教育满意度方面,学生整体满意率达到78.05%,不满意率达到7.7%。不同学科角度具体来看,文科和体艺类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达到86.43%和84.78%,理科和工科稍低,分别是79.52%和78.05%。
  3.2 课程培养满意度调查
  课程培养满意度主要从教学管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辅修课程培养满意度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1)教学管理满意度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管理总体满意率达到78.45%。从学科角度来看,理科和体艺类学生满意度较高,分别达到81.40%和81.16%;文科和工科的满意度稍低,分别达到74.71%和76.54%。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
  (2)公共课程培养满意度较低。学生对公共课程培养质量整体满意率较低,只达到68.26%。其一,从学科角度来看,工科类学生满意度最高,为74.73%,其他学科分别为文科64.40%、理科65.22%、体艺类67.71%。其二,从课程方面来看,计算机课程满意度最高,为81.09%,毛概课满意度最低,为65.01%,其中心理健康、体育课、英语、职业规划、高数、近代史六门课程的满意度超过了70%。
  (3)专业课程培养满意度相对较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培养质量整体满意率达到76.43%。从学科角度来看,理科类学生满意度最高,为78.71%,文科、工科和体艺类分别为76.00%、74.92%和76.09%。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课程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
  (4)辅修课程培养满意度较低。学生对辅修课程培养质量满意率只达到60.14%。从学科角度来看,体艺类学生满意度最高,为65.29%,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别为57.85%、53.82%和63.62%,值得注意的是,文科、理科类满意度都低于60%。由此可见,学生对辅修课程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很低。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满意率达到76.80%。从学科角度来看,满意度都高于70%,其中工科类学生的满意度最高,达到79.56%,文科、理科和体艺类分别为78.00%、75.01%和74.64%。由此可见,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质量较满意,这与对公共课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吻合。
  3.4 學术科研培养满意度调查
  (1)科研项目培养满意度较高。学生对学术讲座培养整体满意率达到75.19%。从学科角度来看,满意度都高于70%,其中理科类学生的满意度最高,达到76.62%,文科、工科和体艺类分别为75.14%、73.08%和75.21%。
  (2)学术讲座培养基本满意。学生对学术讲座培养整体满意率达到71.43%。从学科角度来看,工科类学生满意度最高,为78.64%,文科、理科和体艺类分别为65.01%、68.13%和73.96%。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术讲座培养质量基本满意。
  4 影响新生校园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4.1  入学教育的专业性不充分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和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形成对未来的基本规划,从而能更好地运用相关资源实现自己价值的引导。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入学教育的专业引导性不强,从入学教育形式上看,学生们对“参观图书馆”“观看迎新晚会”“参观校史馆”等入学教育满意度较大,分别占比40.42%、34.83%和35.33%,而对“专业和专题讲座”满意度最小,只有15.44%。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的校史发展、图书馆资源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专业引导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会出现专业的茫然和无知,影响他们对未来学业的生涯规划,从而造成较低的满意度。
  4.2 课程培养的形式、资源及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性有待改善   (1)公共课讲授形式单一、资源有限。公共课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基本识别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等。课程的总体特点是偏理论,尤其是思修、毛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如何传授理论的知识从而指导他们生活实践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调查显示,41.08%的学生认为思修的理论所占比重较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思修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28.96%的学生认为高数的授课进程偏快,对一些同学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掛科现象比较严重;33.85%的学生认为公共课授课资源陈旧、设备短缺,上课形式比较传统单一,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应引进新知识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专业课程培养的专有性和社会需求适应性程度不高。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们认为“教学内容无法结合社会发展”“自身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及“教学专业性不够”方面对其满意度影响较大。他们认为在专业课学习中,教学的专业性,是否能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对专业能力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进入大一的他们还不能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认识和未来自身专业能力形成的正确把握,这些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专业规划。
  4.3 学术科研培养的认识不全面
  (1)科研项目培养的宗旨认识不够。科研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学生对科研项目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很多同学认为我不考研,就没有必要申请或参加什么科研项目。结合调研实际发现,从整体上看,“增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上对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满意度影响较大,分别占比24.8%、21.84%和18.57%。由此可见,学生想要参加科研项目主要还是想增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以及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其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对理科类学生的影响为零,说明理科类学生不关注科研项目对自身服务社会能力的影响,在这一方面老师和学校还要对他们多多引导。
  (2)学术讲座的意义引导和认识不到位。调研显示,从整体上看,分别有39.59%和49.42%的学生认为参加学术讲座是“被动安排”和“可盖素质拓展章”为出发点,说明在学术讲座的开展方面还存在引导和认识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知识拓展和视野开阔的作用。
  5  结论
  5.1 开展系统全面与重点突出的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会影响新生对校园、对学院、对专业的全面和系统认识。学校应该重新梳理入学教育主线,把新生入学教育做到全面而重点突出,通过更加实质化的教育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对学校的融入;运用内容系统和重点突出的专题讲座和专业教育,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等。通过灵活性的互动与游戏,帮助大家了解校园及校园生活的同时,建设大学目标,了解职业规划,确定学习方向。
  5.2 设置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
  课程培养是大学教育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要从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传统专业要更新,以增强其时代性与特色性,加强高度融合系统性的专业设置。
  要实现专业课程前沿化和国际化。每个专业设置前沿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此外,一些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公共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统一教学,实时更新最新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应该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应用,提高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辅修课程应该利用公共课程资源与专业课程资源。
  5.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引进和纵深推广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成果更加效率化,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化,有助于学生发展全面化。根据笔者调查,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影响我校同学们接受知识的成效。学校要采取鼓励政策,完备师资队伍建设。再者,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咨询活动,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预防,也能从中真正了解同学所需,贴近实际生活有针对性地授课。
  5.4 增进与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
  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北京召开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人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其中第一张就是“学术性通行证”。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突进之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分析、课后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必备理论知识之后,自己去调研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并提出相关对策,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以小组的形式提交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促进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积极调研学生感兴趣领域,丰富学术讲座主题,基于对学生需求的基本认识而开展讲座,更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
  参考文献:
  [1]赵兵,齐冰.大学生适应问题研究的新视角:认知灵活性[J].中国市场,2011(9):165-166.
  [作者简介]刘春梅(1976—),女,陕西平利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0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