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市场规模得到较快扩张,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效率不高,供求不匹配等问题,仅仅提升农村金融总量的供给并不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福建省为例,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農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农村经济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集中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财政资金向广大农村倾斜,农村地区必然会产生更加广泛的金融需求。近年来,福建省不断推动各项举措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趋丰富。但是随着福建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福建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如何加强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促进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福建省农村金融现状
  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方面,福建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协调配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同时,各个金融机构通过优化营业网点布局,增加助农取款服务点以及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推广微信银行的使用,借助科技手段尽可能补齐农村金融服务短板。另外,延伸金融服务半径,金融服务主动下乡和上门。针对偏远山区农民推行“垄上行·背包银行”,解决农民开户、办卡、获得小额信贷不便等问题。
  在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方面,福建省大力推进农村“两权”(指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2018年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余额114.9 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144.48%,并且福建省金融机构继续推广海域使用权、林权作为抵押物的贷款模式,而“茶贷通”“农e贷”等具福建特色的惠农信贷产品也相继被推出。
  2 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基础金融服务利用率不高
  基础金融服务方面,受到现行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村金融创新和探索举措无法全面推行。一方面,由于多数的农村居民受文化水平限制,金融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促进金融服务下沉的效果并不明显。往往在村镇设立的ATM、智慧柜员机等设备只是摆设,利用率并不高,微信银行也只是作为提醒余额变动的工具。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考虑,对于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密码设置、身份认证、贷款审核等业务的步骤要求比较严格,对于没有基础金融概念、对手机操作不敏感的农民而言,很难能够享受移动金融带来的便利,影响着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利用率的提升。
  2.2 金融创新产品作用未充分体现
  目前,福建省村镇银行在监管框架下仅能开展传统的存贷汇业务,贷款产品种类较少,理财产品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另外,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特色农业信贷产品等,在实际中享受到融资便利的多数是企业或者农业大户,中小农户获取信贷难度大,额度小,而且贷款审批耗时长、程序繁琐、贷款期限短。这些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整体效能未能充分释放。
  2.3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近年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的保障作业不断凸显,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福建省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比较缓慢。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2014年到2017年农业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2018年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也仅占0.518%。2016年,受超强台风“尼伯特”“莫兰蒂”等袭击,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达139.819%,其他年份的赔付率也都不低(见表1)。另外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生产理赔比例难以确定,增加了经营风险,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的缺乏,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福建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2.4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薄弱
  虽然福建省正在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但是整体的水平和层次还比较落后。比如,在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贷款的比例不足50%,更何况未能建档立卡的农户。原因在于农业抵押物等资产估值难又不容易变现,金融机构的认可度低。此外,农户的信用意识较弱。体现在农户对信用行为记录的关注度不高,对失信行为导致的惩戒后果如限制高级消费、出入境等需求低。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打击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性,更不利于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的形成。
  2.5 农村金融创新缺乏高级金融专业人才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福建省虽然出台了诸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包括金融人才在内的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农村的高级金融人才仍然短缺。究其原因,一是人才的引进跟培育等举措相对滞后,传统金融机构更重视从业人员业绩结果,农村金融机构也不例外,从而忽略了引进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地理位置、待遇水平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很难提高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优秀的产品研发人员的加入。
  3 推进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提升基础金融服务
  首先,改善物理网点分布。金融机构在规划物理网点是要注重网点的精益化经营,前期做好网点辐射范围周边的调查工作,网点数量的扩张以及自助设备的投放需考虑周边居民对其的依赖程度。其次,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输入。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薄弱造成对智能设备、电子银行的利用率不高,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沙龙、模拟演练、深入农村宣讲等方式,加强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设备的熟练使用,提高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的利用率。
  3.2 强化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适度降低村镇银行的业务准入门槛。除了发展现有的便民业务外,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确切需求,创新金融业务种类的同时为客户带来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推动海域使用权、林权抵押贷款和积极扩大农村抵质押物的范围。具体做法可包括灵活认定贷款对象,简化抵押贷款流程,依法合规推动农业厂房、大型农业机具抵押、动产质押等。   3.3 加快农业保险发展
  促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首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确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保险机构应该设立合理的保费水平,确保不增加农业经营主体的负担。其次,完善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建立省级农业再保险基金,保障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保险公司要增加承保对象,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以及创新保险品种。最后,加强农民的保险意识。各级政府机构要积极增加农业保险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宣传;保险机构要下沉服务重心,到农村地区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加强服务水平与效率,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3.4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力量和资源,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互通。虽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但是缺乏农户和新型农业主体信用数据,所以需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结合农村实际发展,加大对信用重要性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促使居民自觉维护珍惜自己的信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评级机构和担保机构的专业作用。
  3.5 加强农村金融人才的培育
  加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一,需要重视农村金融机构高管团队建设。高管是一个团队的领头兵,规范选拔程序,突出能力导向,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体制,使高管的选拔、任用和调整,有据可依,提高团队的战斗力。第二,引进科技金融人才,破除农村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技术制约,改变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人员学历偏低、知识面窄、创新能力有限的局面。第三,重视内部员工的后续培养,立足特长和岗位需求,建立人才后备库。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与晋升渠道,完善高级金融创新人才的激励构建,推动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保持持续创新力。
  参考文献:
  [1]赵洪丹,赵宣凯,丁志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基于2000-2015年吉林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2):215-228.
  [2]杨哲,黄迈.基于社区银行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创新及政策支持建议[J].南方金融,2019(12):76-83.
  [3]刘晓东,陈江.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金融供给改革与制度创新[J].西南金融,2020(01):54-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