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永续发展能力与前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探索哈尼梯田的自然、人文、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规律,结合传统哈尼梯田农业受到巨大冲击的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可行方案真正实现红河哈尼梯田永续发展。
  【关键词】哈尼梯田  永续发展  “三个机制”的建立
  引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孕育出独特的哈尼梯田文化。自2013年成功申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至今,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仍然发挥着其自然、生态、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关于森林及灌溉系统问题
  森林是哈尼梯田的水库,尽管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林业用地面积有显著回升,但退耕还林改变土壤结构,加之砍伐涵养水源能力强的原生杂木改种其它经济林木,致使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森林植被减少,导致来水减少而灌溉水量不足,另由于气候变化、修建公路,大量污水不加处理直排沟渠等因素,水渠系统遭到不可弥补的破坏,田埂崩塌等问题日益严峻。
  (二)关于水稻梯田生态系统问题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确保了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态功能。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耕作者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在耕种中改种经济收益更高的杂交水稻,甚至将部分水田旱做,导致哈尼梯田农品种不断减少,加之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使梯田系统中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减少。
  (三)关于民族村寨问题
  传统民居与梯田为共生关系,但随着保护区城乡建设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民族村寨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基本失去了作为文化遗产同构元素的遗产属性。而在旅游欠发达地区,传统民居被坚固实用、建造方便的现代建筑所代替,且多是沿公路建设,无法再体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特点。
  (四)关于梯田文化问题
  在梯田文化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特征日益淡化,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传统手工艺、地方歌舞、传统风俗习惯、农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遭遇困境;二是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正在慢慢消失,传统农耕技艺面临流失困境;三是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发展模式,一味迎合游客的需要,造成传统文化失真。
  二、哈尼梯田永续发展的价值与发展机遇
  (一)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红河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完美地反映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并通过长期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宗教体系得到加強。它是中国古代农业思想、观念和技术的活传承,凸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性并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观赏价值。
  (二)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新机遇
  1.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扶贫
  哈尼梯田发展应积极探索,结合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多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2.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
  带动遗产地的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致富,继而以点带面,提高向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务实、高效、稳步前进。
  3.开发与保护并重
  哈尼梯田应在不损害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红河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哈尼梯田文化与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能惠及当地政府和居民。
  三、永续发展条件下哈尼梯田保护开发策略——“三个机制”的建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应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品牌建设、休闲农业、精准扶贫、“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使农业在生态保护中得到发展,使农民从中受益,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要实现红河哈尼梯田的永续发展,需要国土、住建、林业、农业、水务、环保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河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真正实现红河哈尼梯田的永续发展。
  (二)建立产业促进机制
  建立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积极探寻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红河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哈尼梯田文化与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建立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积极探索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机制,提升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利益相关方对梯田文化的认同感的可行方案。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学、经济学等超越了传统遗产保护领域的学科介入,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个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今天我们当代人对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清华.哈尼梯田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危机[J].世界遗产,2014(9):64-67.
  [2]赵云,彭雪.传统保护机制在构建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协同治理模式中的作用[J].中国文化遗产,2018,No.84(02):50-55.
  [3]袁俊,吴殿廷,肖敏.生态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制衡——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乡镇经济,2008,24(2):74-77.
  [4]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1-6.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S201810656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6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