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蓓

  摘 要:随着河南省涉外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开始对涉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毕业生有潜在需求。现今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方向,这些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同质化、岗位群定位“偏窄”、课程体系不合理、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问题。因此,以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研究背景,根据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现状,给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7-0109-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与国外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精通多种语言、善于处理国际商务交易和管理业务人才的需求规模急剧扩大。此外,教育部明确提出改革方向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些高校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普遍的理念,校外實习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非常突出,因此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新形势下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
  一、国际商务人才需求背景分析
  随着郑州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以及作为内陆航空港为契机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中原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之一,河南在未来一段时期需要大量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中原经济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培养模式,笔者于2019年7—8月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开展了调查,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向郑州市及河南其他地区相关涉外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5份。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性质、企业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等十几项内容,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企业岗位需求类别跨度增大。调查显示,虽然外贸类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等,39.18%)仍然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领域,但是涉外管理类岗位(包括运营专员、推广专员、海外推广等,30.93%)和物流货代类岗位(包括货代员、订舱员、物流操作员、海运跟单员等,13.4%)也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毕业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从事跨境电商类岗位(包括平台运营专员、跨境电商营销专员等)的国际商务毕业生呈现上升趋势,占16.5%。
  2.毕业生能力要求从注重专业化向注重综合能力转换。在调查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时,我们发现当今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在注重外语的能力(62.35%)和实际专业知识的能力(59.28%)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要求。其中,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谈判能力,是企业对涉外业务从业人员最注重的能力要求。
  3.将OBE理念融入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所反馈的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尽管企业对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给予肯定,但问题也比较突出。用人单位认为人才培养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8%),其后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4%)、“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互动教学环节少”(23%)等。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专业方向和界限不清晰。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区分度低,它们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以及教学方法都极为相似,国际商务的学科特色不明显,仍然偏重于经济学理论知识而没有强化管理学应用且忽视跨文化管理。第二,办学理念陈旧、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与国际上差距较大。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对实务操作等强化应用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现象十分严重,也缺乏高质量的国际商务专业教材。
  2.岗位群定位“偏窄”。随着河南省对外商贸活动与整体经济发展持续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地方外向型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并且人才需求的层次向多元化发展,所以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征。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从传统的注重专业化开始向注重综合能力转换。在要求就业人员应掌握必要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所以,无论是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相关度低,还是毕业生就业方向与专业相关度低,都能导致此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不理想。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国际贸易的居多,多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与函电类的传统外贸类课程,不能体现国际商务偏涉外经营与管理的方向。另外,外语类课程的多元化构建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沟通需求。
  4.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力度不够。河南省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沿用传统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思考意识和动手能力明细不足,这同陈旧过时的校内教学软件和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有很大关系,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造成毕业后与用人企业的需求不对接。
  5.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现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普遍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双师”师资,讲师队伍国际化程度低,教学方法单一,在外语技能、能力素质的培养上缺乏互动性,整体实践能力不强。由此可见,专业性和实践性兼备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紧缺对本专业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性建议
  1.培养目标的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特别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个培养要落实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学生实训等方方面面,全方位体现国际化。比如在课程中设置跨文化管理模块,可以包含区域文化、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区域政治经济等课程。此外,也可铺设学生赴海外学习或实习一年的渠道。
  2.多元化“宽口径”就业。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参照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的指导,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或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样学校能及时了解行业现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方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根据国际商务专业综合性、跨专业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教学模块:国际商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国际商务业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商务活动管理(市场信息获取、国际营销、组织管理、商务谈判等);专业基本素养(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应变、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
  4.建立“产学研用”实践平台。在如何体现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上,应寻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建立校内综合实训,还应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建立多家联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除此以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大赛,适度增加“3+1”顶岗实习模式,使得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更为多元化。
  5.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考虑到专业的国际化属性,应鼓励教师多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国际交流,更要多支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积极出国访学深造或访问交流。考虑到师资队伍缺乏实践能力,可以定期安排教师轮流去相关企业或政府部门挂职工作锻炼。另外,学校应多邀请或聘请本专业的行业专业精英和企业高管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聘为客座讲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国际商务专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多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多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更加有前瞻性的双师队伍建设,只有找对了专业发展方向,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R.钦科陶,伊尔卡·A.隆凯宁,迈克尔·H.莫菲特.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晓涛.美国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4.
  [4]  陈春,肖光恩.英国知名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  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
  [6]  匡增杰.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全过程、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8,(1).
  [7]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5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