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拱国庆 马希久

   玉米螟又称为钻心虫、箭秆虫,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较普遍。玉米螟前期为害叶片,将心叶食成孔洞或缺口,影响光合作用;继而蛀食未抽出及已抽出的雄穗,抽雄后,幼虫蛀入雄穗和向下转移取食雌穗,直至茎秆,受害植株容易在此处折断,所以幼虫防治不应错过心叶末期,心叶期、抽雄期、雌穗吐丝三个时期最集中,幼虫可转移为害。玉米螟适宜于高温高湿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90%时,对产卵、孵化及幼虫存活极为有利。因此要掌握好玉米螟的特征特性和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确保玉米丰产丰收。
  
   1.形态特征
   蛹:体长15~18mm,红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成虫:体长10~15mm,翅展20~30mm。雄虫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的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斑,近外缘有一褐色横带;雌虫前翅淡黄褐色,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卵:卵粒扁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一般20~30粒。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淡褐色、灰黄色等多种,腹面乳白色,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
   2.发生规律与习性
   2.1发生规律 农安县1年发生2代。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秸秆、根茬和穗轴内越冬;第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6~10天;6月中旬为越冬成虫出现始期,6月下旬为成虫发生盛期。蛹羽化后的成虫当天交尾产卵,卵多产在离地面50cm的玉米叶背面中脉的两侧,第一代产卵盛期为6月末至7月初,卵期为4~5天,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卵孵化出的幼虫在3龄前潜藏在心叶、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基部以及叶鞘内为害,3龄后蛀入茎秆、雄穗、穗轴内为害。幼虫5龄,蜕皮4次,幼虫期约20~30天。
   2.2主要习性 玉米螟主要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成虫产卵选择性强,以中脉附近较多。卵:卵期因温度不同而异。第1代卵期一般5~6天,第2代一般3~4天,孵化前卵粒中央出现黑点,即幼虫的头壳,称为“黑头卵”。幼虫:幼虫有趋糖、趋湿和负趋光性。
   3.综合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 选择抗虫品种;根茬秸秆粉碎还田或秸秆过腹还田,合理轮作,降低越冬虫源;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增施钾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
   3.2物理防治 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安装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安灯间距150~200m,灯底座距地面1.5m;从玉米螟羽化的初期开始挂灯,到羽化末期结束,开灯时间一般在晚上7:30至次日凌晨3:00。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天清理灯网上的死虫,保证杀虫灯正常使用。阴雨天不开灯,防止人畜触电。
   3.3生物防治 白僵菌封垛:在玉米螟化蛹前15天进行,每m3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00g(每g含活孢子25亿以上)。封垛时,每m3秸秆捣一个20cm深的洞,喷粉至飞出菌粉为止;投撒白僵菌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期,用白僵菌粉0.5kg(每g含100亿孢子)加5~10kg载体混合拌均匀,配制成每g含孢子5~10亿的白僵菌颗粒剂,按每株1~2g(每亩用量6.5~7.5kg)投撒于植株心叶内;释放赤眼蜂。农安县放蜂时间第一次在产卵盛期6月末~7月初,间隔5~7天放第二次。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0.7万头,第二次0.8万头。每亩设置1~3个释放点,释放时在放蜂点选择1株玉米,将蜂卡别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蜂送到后要及时释放到田间,遇大雨时应将蜂存在冷凉的地方。
   3.4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2.5%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按1∶100比例配成毒土,向心叶撒施。还可在追肥前3天左右(6月20~30日)用啶虫脒加高效氯氢菊酯叶面喷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74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