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植根沃土 回归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新建

  静宁,一片古老而文明的热土。昔日,这里因伏羲“始画八卦”和女娲“炼石补天”而肇启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这里又因创造“静宁教育现象”,诞生“高考神话”而铸就了辉煌的教育品牌。1988年,隶属甘肃省平凉市的静宁县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07年被评为全国艺术展演先进县。
  今年,静宁县高考又一次取得了大面积丰收:高考考生8265人,重本上线485人,二本线上线1876人,艺术类联考及单考单招104人,共计1980人,上线率达24%,实现了本科上线、重本上线、应届生本科上线、重点高中本科上线、高分段人数和音体美上线人数等六个方面的新突破。自1997年以来,考核高考质量的重要指标多次获平凉市第一名,近10年来高考质量始终在周边县(区)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享誉陇上的全省高考状元县。
  
  领导决策篇
  
  静宁是国扶贫困县之一,每年财政收入仅四、五千万,但静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第一位。静宁县教师工资每年一个多亿,仅2003年以来,招聘引进教师1618多名,相当于每年净增2000多万元的财政支出。这对县级财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静宁每年坚持这一做法。在国家部委明令普通高中贷款扩建之前,静宁县已基本完成高中改扩建任务,充分说明静宁县委、县政府超前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
  2003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立了“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大教育的思路。在整合教育资源上,提出“加强小学,巩固初中,扩大高中,规范职中”的工作主线。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需求旺盛,但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差,规模较小,“上高中比上大学难”的实际,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立足现状、挖潜改造、扩大规模、内涵发展”和“一扩(扩大校园面积)二建(建教学实验楼、建学生公寓楼)三配套(校园、设备、师资三配套)”和“一扩(扩大规模)二分(高、初中分离或分部教学)三独立(办成独立高中)”的“三步走”的发展思路。2005年,静宁县制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巩固两基,实现“三基”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远景目标。即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实现中小学校舍标准化。
  
  理念创新篇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必须有全新的理念进行引导。静宁人创造性地将果园管理技术运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高位嫁接”、消除“大小年现象”、“单果管理”新理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宁一直把教育作为首要的、超前的品牌来抓。通过教育,让静宁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走向世界;同时通过教育提升静宁的知名度,促进静宁的发展。静宁每年专科及高职上线4000多人,假如有3000多人在外地就业,静宁将来要少修3000道院;按一家4口人计算,4年之后,静宁少增加人口12000人;以每人2亩的口粮田来算,就为在静宁生存的人挤出24000亩耕地的生存空间。静宁高考一年可向外输送4到5个自然村的人口。
  
  科学管理篇
  
  多年来,静宁县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和竞争激励机制。
  县教育主管部门狠抓落实,不断修订完善责任目标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全县教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为了实施“高中带动战略”,2003年,召开了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提出了“规律、规模、规范、规格”的高中教育管理思路,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从师资配备、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开创了全县高中“整体推进,校校开花”的发展格局。2004年,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实行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了乡(镇)中心小学在小学教育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静宁县建立了民主推荐、异地任职、岗位培训、激励考核的校长队伍建设机制,坚持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标准选拔校长,制定了校长工作常规。县教育局要求校长必须带课、带好课,成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是按照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的路子走过来的。
  
  设施建设篇
  
  面对经济拮据,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静宁县建立了争取项目、县上配套、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工队垫资、个人投资的筹资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学校为主体设计、招标、建设,教育部门协调、服务、监督的新机制,加快高中建设步伐。2002年以来,在静宁一中、成纪中学等7所高中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使高中规模翻了一番多,全县办学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静宁县将学校建设与城市改革、农村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排危建校资金1.4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建筑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小学124所,使标准化小学达到191所,占全县完全小学总数的56%。初中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为静宁教育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7年,县上投资500万元,在东城区特教学校的基础上,拓展校园,建成东城区小学及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实现三位一体、特普联办、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结构。
  今年5.12大地震,共造成全县163所学校1399间校舍不同程度损坏,总面积4369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12.9万元。县上当天连夜召开紧急应对会议,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特别要求县教育局会同乡镇迅速查明校舍灾情。随后,全县校舍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县委、政府果断做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万众一心,迅速重建”的决定,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明确了重建目标、任务、原则和实施步骤。下发了关于全县校舍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下拨建设经费827万元。省、市领导先后深入乡镇学校检查灾后维修与重建工作,并对静宁校舍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队伍建设篇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县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既要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师德持续发展的机制,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既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内容和要求,也要有一套完善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和评估、检测体系,切实落实师德建设的责任制、追究制和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体制。
  静宁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锤炼“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出台了教师队伍管理办法,下发了学校各类事故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对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教师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按照“面向农村,加强薄弱,突出重点,合理配置”的思路,将新分配的教师集中倾斜到边远乡村,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签约急需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将小学、初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按照需要调配到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教师的短缺问题。
  
  教育科研篇
  
  解读静宁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有人将其总结为“四苦精神”,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静宁人以“苦”为基础,更注重于“抬头看路”。尊重规律,加强教研,研究方法,“苦”“巧”结合。
  静宁教育学会选派各学科理事长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会,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静宁举办专题讲座,各学科标兵深入乡校现身说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上挂下延,外引内联”,使静宁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静宁县作为首批新课程改革试点县,在各级各类学校又一次掀起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高潮,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潜在效益正在日益凸显。静宁县积极实施中小学德育目标序列化实验,按照国家规定开齐上好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将中小学“副课”纳入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静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
  在全民接受教育的背景下,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静宁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管理者和致富带头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教育走出静宁的学子中,有3000多名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有的成为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世界一流学府的博士,有的成为科技战线上的尖端研究人才,有的在国家部委任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馈静宁,反哺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5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