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凸显。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腾出的空间,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历史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打击。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中国政府确保了经济顺利增长的任务。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即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也为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契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体系重新构建,乘势启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将迎来充满潜能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
  一、金融危机下凸显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
  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迅速增长,并于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见表1:
  我国进出口贸易虽取得巨大发展,但外贸依存度接近30%。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中,传统加工贸易又占据主导着地位,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长期以来我们“重投资,轻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目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占整个GDP比重只有35%。当遭遇到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外部市场急剧萎缩后,外贸依存度“过高”,内需严重不足,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的缺陷凸现,见表2。
  第二,产业结构失衡。建国后,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中国共进行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比重由47.9%下降为46.8%,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比重由23.9上升为43.0%,上升19.1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1]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虽得到高速发展,但仍以初级加工业为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弊端暴露无遗。
  第三,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外贸出口额中5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贡献,而民族企业以低级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度低,资源消耗高,污染大。见表3: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较弱,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这样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当前面对紧急危机的冲击,由于民族企业的出口行业进入门槛低,目前正面临国外越南、印度等国企业激烈的竞争,受到巨大冲击。
  二、金融危机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挑战,同时也伴随巨大机遇。
  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百姓储蓄。“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万亿美元。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11年上半年,我国住户储蓄存款33.72万亿元人民币,储蓄率达到50%以上。”[2]中国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同时,在危机面前正是提升企业品质的契机,包括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高端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增加,正当其时;并且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
  第二,巨大的内需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监管优势。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0年后,中国人均GDP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不会出现类似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
  第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进入了金融危机的滞胀期阶段,各国经济表现了不同特征。美国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难以把握。中国政府面对的问题,却是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为此,中央政府果断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从而保证降物价保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央政府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确保产业结构顺利升级。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抓住机会转“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越
  第一,通过税收和金融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超过GDP的30%,属于税收负担偏重的国家。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刺激个人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在税收政策上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可以利用减免税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度过金融危机寒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税收杠杆和金融手段,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钢铁、化工等过剩行业的盲目再扩建,抑制泡沫严重、影响消费的房地产业的盲目投机行为,大力扶持低碳环保、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实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
  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于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增加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创造基础性条件。首先,近年来,我国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据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过多的财政支出会加重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市场运行效率。”[3]当务之急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大力削减行政性开支;另一方面加大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需的公共支出――科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据此,可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尽早地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
  第三,企业要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积极参与改革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尝试。并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坚持走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开发出了效益高、适应市场的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进而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金融危机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政府与企业都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只有拥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品牌和确立优势。
  
  参考文献
  [1]统计局.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R].“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1-3-11.
  [2]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R].人民日报,2011-7-15.
  [3]鲍银胜.增长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从何着手[N].上海证券报,2009-6-5.
  
  作者简介:李博(1978―),男,辽宁鞍山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宁夏中卫市海原党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