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区域扩张对中小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10家正在跨区域扩张进程中的上市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了Malmquist指数效率分析,发现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对于银行本身的效率提高并没有明显作用,但是这种发展战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影响还是可期的,只是在扩张中应注意扩张节奏、扩张方式等因素。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跨区域扩张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为我国金融机构多样化创造了政策条件,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各类基金公司和财务公司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很快。近几年,国家对中小银行的规模扩张基本持支持态度,除中小银行上市证监会没有放开外,其他方式的规模扩张政策,如兼并重组和市场准入等基本上已经放开。2009年4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对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要求,众多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迅速掀起了异地扩张浪潮,资产规模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与国有大中型银行早已完成了全国性布局,有的甚至开始有选择的撤出一些基层乡镇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出于扩大营业区域、降低交易费用成本、差异化定位等等原因,始终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但是过去国家对金融机构扩张有着限制,所以没有完全体现出来。2009年,银监会的一系列政策松绑之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迅速的蔓延到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高潮。
  这样的扩张冲动在实现银行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如齐鲁银行事件,就是一个急于扩张而降低风险控制的典型例子。本文从银行效率的角度对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近几年积极的跨区域扩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文献综述
  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是指突破本身所在城市所辖行政区域或传统经营区域的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国内外对商业银行跨区域的研究早期大多是从规模经济角度进行,进入21世纪后从经营效率角度进行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相关研究结论还存在着较大分歧。
  Tschoegl(1983)、Sadi(1988)等人研究认为规模大能使银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将其规模效益转移到国外市场。Ursacki、Vertinsky(1992)等人研究认为,由于不同市场间的差异性,拥有大量并且地理分散的客户基础的银行能够降低银行的交易费用,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Klein和Saideberg(2000)通过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研究发现,银行可以从地域多元化以及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会中获得利益。Berger和De Young(2001)通过对7000家美国银行1993一1998年的数据分析后,指出银行地域范围的扩张与效率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集中在一个地区的银行与跨州机构较多的银行都可能具有较高的效率。
  国内此类研究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扩张基本步调一致。冯嗣全、欧阳令南(2003)研究表明,国际先进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与金融体系效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孙启伟、刘天威(2009)选用资产收益率作为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就跨区域经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我国跨区域经营与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些相关关系在用不同的多元化衡量方法和加入控制变量后仍然显著。范香梅、邱兆祥、张晓云(2010)对我国14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和比较分析,发现跨区域发展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但不利于中小银行效率提高和风险降低。因此,大银行适度跨区域发展可获得理论上所谓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化等好处,中小银行却不宜盲目跨区域扩张,应把一定区域内从事关系型银行业务作为长期经营战略。
  综合上述研究:跨区域扩张对于银行效益的影响总体是正面的。国外研究大多是从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也有些从银行效率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很频繁,特别是2000年以后,不仅证明了跨区域和效益之间基本的正相关关系,有些研究还将区域差异化和主观异变的因素作为了决定因素也纳入变量之中。
  尽管如此,当前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虽然国外研究起步早、研究深入,但主要以发达国家银行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则未必适用。第二,国内的一些研究越来越多的将人为因素和地方可变差异纳入变量,这些看似切合实际且很具体的研究,实际上反而不利于剥丝抽茧,看到影响商业银行扩张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三,我国正在发生的这轮跨区域扩张(主要始于2009年)与同时发生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直接关系,而上述大多数研究是在那之前做出的,在时效性上不具优势。
  本文以我国10家上市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影响银行效率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本文采用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CCD模型)来判断跨区域扩张过程中的中小商业银行效率的整体变化情况,并采用回归分析法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避免由此所引发的偏差。
  二、模型分析
  (一)银行扩张效率测量方法
  本文使用DEA方法来测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用该指数来评价中小商业银行扩张效率。具体过程为: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的样本,每个决策单元(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i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DMU)的第i种投入总量;Yr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DMU)的第r项产出总量;各决策单元(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可表示为:
  在(3)式中,与表示在t时期的技术条件下第t期和第t+1期的生产函数;与表示在t+1时期的技术条件下第t期和第t+1期的生产函数。Effch是从t时期到t+1时期的技术效率提高指数。如果Effch>1,表示该单元在本时期拉近了与最优者的差距,竞争中自身技术效率有所改善;如果Effch<1,表示差距进一步拉大;如果Effch=1,表示差距相对不变。Techch是从t时期到t+1时期的技术进步指数,表示本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代表了全行业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程度。如果Techch>1,表示这一时期存在技术进步;反之,则说明技术有衰退趋势。
  (二)模型设计
  为进一步揭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与其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以下计量模型:
  EOCit=C0+C1*Rarit+C2*Opait+C3*Rapit+εit (4)
  其中,EOCit是因变量,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地效率指标;Rarit表示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异地资产占比;Opait表示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异地利润占比;Rapit表示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异地营收占比;i表示第i家银行;t表示第t年;εit是因横截面而异的随机误差项;C0表示回归式的常数项;C1、C2、C3表示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效率EOCit的指标是样本银行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异地资产占比、异地利润占比、异地营收占比分别代表中小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收益结构,它们与效率EOCit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异地扩张对于银行效率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
  过去几年,监管机构对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政策松绑,使得跨区域扩张成为中小商业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手段。本文选择2006-2010年为时间区段,将上市银行中除中、农、工、建、交五大银行外的其他10家中小商业银行(除光大银行,因光大银行的年报在上交所等无法查询)作为样本银行,对它们的效率状况进行统计。

  2.基于DEA方法的效率测算
  本文选用中小商业银行的投入量为: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和存款额,产出量为利润总额和贷款总额。采用DEAP2.1软件,选用投入导向的BCC模型进行效率分析,数据选用2006-2010年国内10家中小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测算其Malmquist指数。
  表1显示了2007-2010年10家银行的总体效率变化情况。总体来看,除2009年外,2007-2010年10家银行的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说明在样板年份的大多数时候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效率是增长的。代表全行业技术创新程度的techch指数平均增长6.7%,而代表各样本银行与行业领先者效率差距的effch指数的平均增长为0,但是逐年来看却是个明显的效率增长趋势。这说明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效率提高是全行业性的技术推进实现的,虽然各银行间积极的技术创新竞争不是主要原因,但是这种竞争意识正在加强。
  如表2所示,近几年来各家银行效率均保持增长态势,平均Malmquist指数达到了1.067,其中北京银行更达到了1.177。一方面,在行业总体进步中只有华夏银行稍稍落后,其他各行效率均正增长。而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在追赶行业领先者方面则并不热衷,没有展现出积极的竞争态度,平均增长为0。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如下:1)近几年良好的国内政策环境、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资金面的总体向好,使得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普遍较好;2)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等措施,使得全行业产权治理结构趋于合理,管理水平整体提高;3)新型技术设备的引入,如POS、ATM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4)各家银行现阶段发展策略主要是规模扩张,即首先抢占区域市场,这直接表现为整体效率增加,而在追赶行业领先者方面缺乏兴趣。
  3.实证结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小商业银行跨区扩张与其效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式4所设的回归模型来研究效率增长与几个跨区域扩张的主要指标之间的多重线性关系。应用SPSS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出以下计算结果。
  运算结果表明,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与Malmquit指数的关系是:异地营收占比(rap)和异地资产占比(rar)与Malmquit指数负相关,而异地利润占比(opa)与Malmquit指数正相关。
  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
  (1)提高异地利润比例对中小商业银行Malmquist全效率指数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异地利润比例每提高1%,Malmquist全效率增加0.00396%,这也证明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异地扩张战略是正确的,是有理论支持的。
  (2)在跨区域经营中,单纯的规模扩张是无法提高Malmquist全效率指数的。一方面,在新区域经营前期,由于环境陌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原因,其投入成本处于边际递增阶段,远大于在成熟区域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在新区域经营,银行管理和业务布局的成熟和合理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资产利用效率和经营水平难免不高。
  (3)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加剧了某些热点区域的竞争,导致扩张效率很低。如,2009年,银监会对一些到上海设立分行的城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调研,这些银行都认为,由于上海的银行已经非常多,竞争激烈程度远超预期,而这些银行在上海的商务运行成本和人力成本非常高,三年之内普遍难以实现盈利。实际上,我国现有金融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金融机构已呈现过于密集的态势。因此,异地扩张区域的选择应该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为原则。
  结论
  本文运用DEA指数模型对10家典型中小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回归分析研究了跨区域要素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判断跨区域扩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结论是:跨区域扩张并未直接提高银行本身的效率,而主要是整个银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各家中小银行的效率提高。
  要保证效率水平,中小商业银行在扩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宜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应兼顾效率,提高资本利用率;(2)注意扩张区域的选择,要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为准则;(3)因地制宜,提供差异化产品,避免过度同质化;(4)作为金融机构,对于风险要时刻重视。
  最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才刚刚起步,以后必然走向国际化扩张,所以,对于扩张效率的研究需要不断的跟进。
  
  参考文献
  [1]周小燕.经济转型中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7:3-4.
  [2]冯嗣全,欧阳令南.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2):
  43-47.
  [3]孙启伟,刘天威.跨区域发展战略对商业银行市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2009(6):
  61-64.
  [4]范香梅,邱兆祥,张晓云.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研究[J].财贸经济,2011(1):64-71.
  [5]孙兆斌.银行业全面开放与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改进[J].金融论坛,2010(2):21-27.
  [6]王滨.进一步规范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J].中国金融,2010(21):41-43.
  
  作者简介:
  奚振斐,男,陕西西安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研究方向:电子银行,主要著作:《电子银行学》、《客户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电子银行与电子商务》等。
  王永辉(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银行及中小商业银行经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