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笔者自己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总结,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意识;中学;探讨
  
  1.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因此我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尽可能的多查阅一些资料,好让每节课都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是导入。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又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节的教学中,我先讲了日本人过去被我们称之为东洋矮子,但近年来,年青一代的日本人却比中国人平均身高高很多,这些都是由于牛奶的作用,但最近有人提出中国人不适合饮用牛奶,原因是中国人缺少一种分解牛奶的酶,那么酶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生物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生物新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1]
  3.培养高中生观察分析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的利用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观察、思维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通过师生“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开阔视野。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活动,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质。
  4.创设疑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通过设置疑问就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就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造作好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和新方法都是创新。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很多看似幼稚、荒谬的想法教师都不能轻易做否定,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单向的、灌输式的,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学生在教学中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创新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好问的精神,教师指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浪花。例如在学习血细胞时,课本上说白细胞有防御作用,在人体发炎时白细胞增多,能够吞噬病菌。有的同学就问:“白血病也是白细包增多,为什么就有害呢?”为了求得正确答案,同学们查阅资料,共同探讨,我在一旁引导、点拨,最后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质疑中锤炼自己,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2]
  5.注重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凭借着生动、形象、个别化以及良好的交互性等特点,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展现自然界生物的千姿百态,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教学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从中可以体会到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将是未来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当然,随着观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应不断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的现代化。[3]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文化,P151-151.
  [2]邢秀芹.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0,15:280-280.
  [3]杜敏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91-98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