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运营与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伦建 戴国强

  [摘 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可为高职院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高职院校要加大无形资产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快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重视无形资产应用价值评估,科学进行无形资产的运营、开发,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关键词]无形资产;管理;运营;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0-02
  
  1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含义与构成
  (1)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含义。“无形资产”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不同应用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高校对无形资产界定主要依据1997年6月23日由财政部与原国家教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第35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体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后,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是更加注重利用无形资产开发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所拥有的用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无实物形态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非货币长期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型资产、人力资产、市场关系型资产、结构型资产、声誉型资产等。
  (2)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构成。一是知识产权型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二是人力资产(包括教职工的受教育情况、掌握知识的能力、工作技巧、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敬业精神等);三是声誉型资产(示范院校、文明单位、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名师、国家或省实训基地,社会影响等);四是教育关系资产(包括校企合作协定、校校合作协定、招生合作协议、就业合作协议、科研协议、服务协议等);五是结构型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地理结构);六是内在发展动力资产(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网络系统、校园文化等)。依据国际有关无形资产的通行规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项目,充实无形资产的内容,将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尤其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
  (1)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国有无形资产监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类归口、分级管理的无形资产监管模式,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高职院校无形资产三级管理体系。第一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学校应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统一负责学校无形资产的日常监管,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以及无形资产的确认、转让与投资等工作。第二级管理部门是科研处、产业处和财务处,由科研处负责无形资产的申报管理和监督管理,由产业处负责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管理,由财务处负责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第三级管理部门是所有的无形资产开发和使用单位,各开发和使用单位要指定兼职管理人员,做好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信息上报工作。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网将无形资产的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2)加快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整理、分类,并登记无形资产台账,以全面记录反映无形资产整个创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有关人、财、物的消耗,作为以后无形资产评估计价、维权索赔的标准和依据。为了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学校财务部门应在考虑资金货币时间价值和资金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投资和转让等业务进行准确核算,以便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
  (3)重视无形资产应用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是无形资产在价值形态上的评估,是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依据法定的或公允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运用科学实用、可操作的评估方法,对被评估无形资产的现时价格所进行评定和估算。其按目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按照税法和财务法规的有关规定,以无形资产成本费用的摊销为目的的评估;二是以无形资产转让、投资为目的的评估。在无形资产用于对外转让、投资或创办企业时,高职院校可由产业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先经过资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估,按评估价值调整无形资产账户,以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然后由财务部门及时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并根据情况冲减无形资产账户。要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转让及收益制定合理的分配奖励办法,以调动发明研制人员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效益。
  3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运营、开发
  (1)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运营。一是知识产权类资产的经营。高职院校在使用无形资产过程中,可以把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直接运用到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并通过产品销售获得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组合运用,培育校办企业的技术专长,形成技术优势,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运用专利、技术秘密等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科研竞争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二是高职院校品牌的运用。高职院校品牌的运用,能使大学品牌的价值与效应发挥到极致,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实训基地等品牌的经营,高职院校可以向受教育者及社会公众展示和传达其专业特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多种信息,使公众识别特定的标志,对品牌与某种形象产生自然的联想,提高他们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认同感、信任度。如重点专业在学校招生工作中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品牌形象越好,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也就越好,就越能增强公众信心,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接受该校的教育服务。三是高职院校形象的运用。示范(骨干)高职、文明单位、安全校园、就业先进单位等学校形象在对外宣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单独运用,或者借助学校有形资产或其他无形资产运用,对学校价值的增值发挥着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学校的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能够帮助学校吸收优质资源,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有助于高职院校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信赖、支持和帮助,能够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快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形象的运用,贵在保持和提升良好声誉的独特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2)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开发。第一,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扩张。①无形资产的自创。无形资产的自我创新是高职院校无形资产扩张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之一,大学之大在于它的大学问,在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无形资产创新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把握无形资产创新的方向。围绕行业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无形资产建设的针对性,才能加快无形资产的推广应用。二要汇集无形资产创新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制度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是相对的,只有集中优势,才能快出成果,出优秀成果。三要利用现有无形资产的优势。高职院校需要利用现有的无形资产去创造新的无形资产,如利用精品课程,去创造实训基地;利用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精品课程、教研成果等去创造示范高职。②无形资产的外购。无形资产的外购是高职院校无形资产扩张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受行业和专业的限制,不能用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来要求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创新,高职院校不可能也无必要对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门门类类都自我创造,一定数量的引进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高职院校无形资产外购的基本原则:一是单纯外购无形资产要注意其实用性、先进性,要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考虑经费可能并进行充分论证,严格审批程序和权限,避免重复、盲目引进;二是对引进的无形资产,应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第二,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充实。①无形资产的整合。高职院校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后,可以发挥无形资产的整体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将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整合,打造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专业与重点专业整合,打造支柱专业群;示范高职与普通高职的优势资源整合,创造更多的示范(骨干)高职;高职与中职优势资源整合,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高职与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学校将相关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等品牌进行整合后与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组成特许生产战略联盟,与经销商组成特许经销战略联盟,可使品牌从地区走向全国和全世界。②无形资产的更新。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高职院校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无疑面临着逐步落伍、终被淘汰的危机。所以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断地对已有无形资产的内容进行淘汰与更新,才能保证无形资产的效用不受贬值,并不断增值。③无形资产的补充。信息的网络化、知识的爆炸化,高职院校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变迁,将会面临着知识单薄、功能贫乏的困境。必须增添新的知识、拓展新的功能,方能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保证无形资产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金霞,王旭.完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7(6).
  [2]李煜,王义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6(5).
  [3]吴苓苓.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对策研究》(FFB108002)。
  [作者简介]廖伦建(1955―),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教授;戴国强(1964―),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