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西部县域产业结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佳,王 青

  [摘 要]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核心。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地区为例,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其境内的十县市三次产业分别进行分析,并使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其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西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灰色系统模型;比较优势陷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59-04
  
  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到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1.53万亿元增加到5.8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0%,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7.2%提高到19.4%。而县域经济占西部GDP总量的55.42%,是西部经济的核心部分。2009年,国家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对于西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位于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是经济区核心区域之一,关中地区内部县域经济现状的研究,对于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加速发展,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渭南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构筑的“一核、一轴、三辐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的“一轴”的位置上。县域是特色经济,其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农业现代化以及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需要,是县域范围内实现三次产业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县域经济活动被定义为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包含一、二、三次产业各部门的经济系统,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主导产业选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彭志忠(2006)指出,中国经济正进入从向城市经济侧重阶段转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柯美录(2003)认为县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范祚军和宋清华(2006)指出,县域经济应当在哪一层次进行结构调整,与本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并指出,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产业承接与转移成为主流。同时,李曼(2009)提出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陷阱问题,低端产业陷阱和红海竞争陷阱的存在,阻碍了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这些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针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的比较少,特别是在比较优势问题上的讨论不多。本文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陕西省渭南地区境内十县市的三次产业分别进行分析,并使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近期其产业结构是否有重大调整。再从比较优势角度,分析其资源的变相输出以及比较优势陷阱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西部县域转变其不利的竞争地位提供思路。
  
  1 灰色关联分析与GM(1,1)预测模型
  
  1.1 灰色关联分析
  
  2 渭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灰色系统分析
  
  2.1 对渭南地区十县域三次产业发展现状的描述
  本文中原始数据来源于渭南地区十县域(包括两个县级市)2003―2008年统计公告,以及《陕西年鉴》和《渭南年鉴》。其中,韩城市、华阴市属于县级市,是渭南地区县级行政单位。
  渭南地区十县域,根据2003―2008年其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将区内县域分为三类进行分析。第一类是韩城市、华阴市和华县三市县,其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总量的贡献最为显著,超过50%;第三产业次之,而其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占经济总量的10%以下。第二类是潼关县、蒲城县、澄城县、合阳县和富平县五县,其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均为10%~30%,第二产业比重均在50%以下,较第一类有所降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第一类县域又有所提高。第三类是大荔县和白水县,其第一产业的比重均超过30%,分别为32.03%和37.9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08年年底,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均超过了第二产业。
  2.2 渭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县域经济是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系统经济。本文依据2003―2008年渭南地区十县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县域经济总增加值为系统特征序列,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相关因素序列,分析县域经济总量与其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程度,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对县域经济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有所差异的。韩城市、华县和蒲城县,三次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γ第二产业>γ第三产业>γ第一产业。其中韩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县域经济变化趋势的关联度,与其他县域经济相比均是最大值。三县市是渭南地区传统的煤炭开采区。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等工业是三县域第二产业的重要部门。在华阴市和白水县,其大小顺序为:γ第二产业>γ第一产业>γ第三产业。两县的煤炭、电力行业也发展较快,但其轻工业比重也较大。以上五县市的第二产业,较第一、第三产业,均是与其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关联度最大的产业部门,而且具有资源集约型县域的特点。
  另外,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县市有:大荔县、澄城县和合阳县。设施农业、多种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劳务输出等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在这三个县域比较突出。而在第二产业内部,自然资源的限制凸显了出来,则是以棉纺加工、卷烟和涉农加工等轻工业和初级加工工业为主;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有限,从而导致三县第一产业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大于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大,也是澄城县、合阳县经济总量在渭南地区的排位靠后的一个因素。潼关县和富平县,两县域第三产业与县域经济总量的关联度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说明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原因主要归结于其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以及近期政府的加强开发利用。而第二产业关联度低于第三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在潼关县第二产业结构单一,黄金产业的比重过大;在富平县第二产业则以食品加工和乳业等轻工业为主。
  第二或第三产业与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关联度最大的县市数量达到县域总数的70%,其他30%的县域,第一产业较其他两部门,与县域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最大。这是对渭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下面对其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GM(1,1)预测,观察其近期内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3 对渭南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GM(1,1)预测
  (1)GM(1,1)预测模型精度检验。在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检验精度。本文采用的是残差检验,其中将相对均差按照精度等级分可以分为四级,如表2所示。
   (2)渭南地区各县域经济三次产业GM(1,1)预测模型。这一部分,对渭南地区各县域的三次产业分别进行了GM(1,1)预测,给出了相应的残差检验结果和时间响应函数,表示出未来各产业增加值与时间之间存在的预测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潼关县的第一产业平均相对误差、华县等的第二产业平均相对误差以及华县的第三产业平均相对误差,虽然大于精度等级三级0.10的要求,但它们的数值也在居于三级和四级之间,基本符合残差检验的要求。渭南市各县域三次产业的GM(1,1)预测模型分别如表3~表5所示。
  
  3 结 论
  
  从以上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渭南地区一部分县域均具有资源型县域的特点,即矿产资源的加工和开采是其县域第二产业的重要部门。一部分县域产值的增加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强,工业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县域第三产业有发展潜力,但还需进一步把这种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
  对于渭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县域经济一、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对于第一产业,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继续打造县域特色农产品,形成长期稳定的品牌效应。对于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做好广告宣传。
  在第二产业内部,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生产总值关联度最强,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韩城市、华阴市、华县和潼关县,其第二产业产值中,煤矿黄金开采、煤炭加工、冶金工业等是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部门。这样的产业部门特点,可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资源密集的县域,其初等加工业为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同时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但附加值很低,使该县域成为发达地区的资源输出地,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就是在生产总值增加和就业增加表层下的资源输出,即所谓变相的资源输出。对于本县域不可再生资源,这种变相的资源输出虽然会带来县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正面效应,但是,这些资源所带了的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为该县域区享有;而由于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负面效应却由该县域承担。如果这种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会有利于该县域的发展。但实际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变相的资源输出不会使本县域最终收益。所以,已有人提出,对西部县域的矿产等资源能否就地转化,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投资,形成本地区的财富。要注意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但要在本地区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兼顾区域间的合作,单一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必然制约西部县域可持续发展。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证方面的论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渭南地区县域经济是西部县域经济的一个缩影,西部的三次产业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资源型县域要将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涂晓岚.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70-73.
  [2]赵康杰.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述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1-38.
  
  [作者简介]李佳(1986―),女,陕西富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王青(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