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庆堂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但同时面临着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与帮助,办学模式单一,层次偏低,高职特色难以体现,以及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不能真正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等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实践提出了四点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雨后竹笋、星火燎原之势,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通过开展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优秀师资,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迫使人们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系统地引进国外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原版教材,弥补高职院校自身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或不足,有效改变了国内教材内容陈旧、体例呆板的状况,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江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原版教材2000多部,编写教材300多部,一批课程和教学成果分别获得部、省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外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满足了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培养了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有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江苏接受中外合作学历教育的有5万人,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有4.1万人。2007年,江苏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1.1万人,毕业0.4万人。另据测算,一个学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年学习费用大概在15―2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少学生只要花四分之一的成本甚至更少就能在国内享受到国外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这些人一般有着较好的外语基础和交往能力,了解国外历史、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毕业后往往成为外企争相聘用的人才。
  从全国范围内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如下特点:地域方面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江苏为例,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全省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多达356个(其中专科层次206个),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了6倍多。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条新途径。合作对象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既有学校,也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甚至个人。专业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文科类的项目居多。合作办学的方式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模式有2+1、3+0等。外方的投入既有资金方式、人员方式,也有课程方式,或其他知识产权方式。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有力的指导与帮助。目前,高职院校从数量上和学生人数上已经占据了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本应可以在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由于诸多的原因,除部分省市的高职院校外,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并不多,办得较好的更是寥寥无几。合作项目的引进,也大多是依靠熟人推荐,或学校自行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合作办学的模式单一,层次偏低,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基本上采用如下模式:1、送学生出国留学的模式。即以3+1、2+2、3+2等形式与境外本科院校对接,外方学校承认学生高职教育的学分,经过核定后确定学生获得境外学士学位所需时间,招收学生就读。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教学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既无法借鉴经验,也无法引进资源,学校充当的只是境外学校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生预备班的角色,或者只相当于留学中介机构,难以开展任何高职特色的合作。2、引进课程和教材模式。即系统地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材,单独开班组织教学。这种合作方式由于是在校内组织教学,会在教育观念等各方面对本校教学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体系的不同,借鉴难度很大,高职院校还是无法实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某些自身因素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众所周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生需要有用英语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能力,而教师必须具有用英语教授课程和进行考核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总体较低,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仍很大;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在形式上多表现为课程、教学、科研、职员、教师、资金和劳务的结合,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还很难实行“政校”分开,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项目主管)负责制,并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适应良性运营和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
  
  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支持和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开明、开放的姿态,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的职能,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一是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为高职院校与境外职业培训机构、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受益面;三是采取开放灵活的政策,只要符合国家规定,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在维护中方利益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应明确合作办学的宗旨和目的,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寻求多种渠道、多种模式的合作方式,拓展教育培训功能,并倡导和鼓励基层教学单位积极引进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前一个时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深入分析学校各方面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基础上,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学科发展战略,慎重选择合作伙伴,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最佳切入点,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先用在发展可能实现较大突破的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坚决防止国外一些不正规、质量低劣的教育机构利用国人急迫心理和崇洋心理混入我国教育市场谋取暴利。可以采取长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开办 2+2、3+1 的专升本项目,满足学生寻求更高层次学历和海外经历的需要,为师生提供更多的跨国、跨文化的学习机会,获取国际化的职业培训经验和经历,使他们更自信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职场中;积极引进境外有资质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在立足于培训本院学生,提高他们就业砝码的同时,将课程、证书逐渐推向社会,扩大社会认可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档次,更好地承担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有意识地推广自主的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积极探索对境外人士的短期培训和招收留学生。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自身内涵建设,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保障。当务之急,是重视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师资保障。引进师资时,应有意识有侧重地考察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引进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做好师资储备;对年轻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的个人发展提出要求,鼓励他们朝着双语教学的方向努力,并有计划地对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及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其他院校培训和海外短训等,切实提高部分教师的英语运用和教学能力;从待遇政策上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师予以补偿和鼓励,以调动更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公共英语教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虽然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从教学条件、实际作用和评价标准看,其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全国实用英语能力测试,甚至只是B级的考试,其后便是少量的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远远达不到国际化人才的标准,也因此成为国际合作项目难以成功开展的瓶颈。
  勇于实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人才体系、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带来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几十年一贯制的运行模式、管理体系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将被冲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有关政策,吸纳国际教育的理念,学习国际著名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我们的办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学位认证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接轨。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卫中,石瑛.国际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探索,2007(4):45-47.
  [2]刘芳,赵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7(1):25-27.
  [3]黎琳,吴治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J].江苏高教,2004(1):56-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3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