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静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笔者发现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已成为体育场馆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体育事业也如此。在改革这个大环境中,体育事业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作为我国体育事业重要内容之一的高校体育,不可避免地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人们在看到体育产业化给体育事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在思考能否借鉴体育事业的一些做法,将高校体育中可以产业化的部分推向市场,挖掘高校体育商业价值,开发高校体育市场,以解决高校体育资金短缺、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实行体育场馆有偿使用等方法,但其离市场化的程度还比较远。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08奥运的召开,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使得高校体育迅速发展。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整个教育体制随之也发生深刻的变革,高等院校的管理和运作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因此,过去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以求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有1749所,共有体育场地850080个,占地面积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 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据统计,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部分学校甚至是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到50%以上。但在有偿运营的体育场馆中,游泳占(100%)、健身(100%)、网球(89.5%)这三类最高,篮球、足球、羽毛球仅过半 ,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只占20-30% 。有偿运营的对象学生达到80-90%,社会人员只占15%。这说明了体育场馆市场开发的潜力和必要。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或多或少都实行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但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的这种租赁承包模式以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虽对于改善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总结现有的改革经验,探索更为完善的新模式,非常必要。进入21世纪后,生活节奏的加快,国民体质下降,高知识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增强,各大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如今人们“花钱买健康”的心理,借国家推展全民健身运动之机,进军社会健身娱乐业,对社会开放部分场馆,吸引众多消费者,进一步开发场馆的使用价值。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运营效益不明显,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宣传力度和营销手段不够,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消费者缺乏对体育高校场馆的了解,对体育场馆的对外运营也只知甚少,社会消费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场馆经营者必须深入其中,对他们的爱好和消费能力进行调查,推出适合他们的消费项目,因此应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以获取社会效益,充分体验场馆的价值所在。
  
  二、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必然让原本相对封闭的校园承受更多而杂的人员出入,不少学校担心教学秩序和环境受相应影响,比如人员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卫生环境受到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受到外来干扰等。对此,应坚持分区错时,建立应急机制,加强校园巡视等。
  2.开放场馆将造成体育设施的加速损耗,从而增加维护管理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校园安全和锻炼者健身时人身安全问题。这是一个掩盖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活动背后严峻的问题。
  3.在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旧的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而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由此产生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表现的很突出,这会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顺利发展。
  4.学校作为非专业机构管理面向社会的开放活动延伸了学校的职能,事实上容易削弱学校的主要职能的发挥。正确处理体育场馆有偿运营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必需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它不是完全免费服务也不是单一的盈利目的,他的主要任务是为体育教学服务,只是在教学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既能满足己需又能符合大众消费需求,因此,这迫切需要管理者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运营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5.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管理需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是原来的场地工人,一般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实际上他们是从工人转型到场馆管理人员,管理场馆、设备、器材和临时工的工作,管理水平较低,在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服务意识方面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差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场地管理人员。
  
  三、 发达国家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是体育场馆发展的趋势。怎样才能更好的、顺利发展是当前的一大课题。下面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体育场馆的三种运营模式,以供参考。
  1.休闲式公共体育场所的管理模式。在欧洲一些国家,法律规定政府有义务为社区体育俱乐部提供运动场地和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场地,所以,欧洲体育运动俱乐部所属运动场地,均由政府投资兴建后交由当地俱乐部管理,事后政府对场地维护和管理不再投入经费和人力,全权由俱乐部自行运作。俱乐部为维持场地完整,内部运作灵活,均实行会员制,其经费来源有会员会费、对外经营、广告等。其经营的原则是达到收支平衡,并负有训练优秀运动员的责任。此类模式的优点是:(1)减轻政府在人员、维护上的经费负担。(2)管理民主化,各俱乐部可以全力发挥社区本身运动专长。(3)由于全民运动基础雄厚,优秀运动员人才辈出,人们踊跃成为会员。
  2.商业性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此类模式主要是用于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由政府投资兴建,交民间财团管理经营,其特点是盈利性、纯商业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1)减轻政府人员!维护经费负担,并有相当数额盈利。(2)提升运动技术水准,满足观众需求。(3)带动职业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3.混合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此类管理模式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提供土地,民间团体投资兴建,投资者可获得时限内自主经营权;另一种是政府向地产商提供土地,并要求投资人出资兴建体育场馆,其管辖权属于政府,并派员监督共营,政府每年可以收取场地租金,作为维护大型体育馆的经费。以上二种范例亦是以盈利为目的,其优点除了与商业性类似外,政府尚可节省一笔庞大的兴建费用与设备费用。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面临改革的严峻现实,由于它是特业管理行业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又鉴于它与社会体育场馆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时候,既要遵循物业管理的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需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以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以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其中包括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制定场馆管理条例,制定可量化岗位职责,公布服务承诺,专业人员培训等。(2)对场馆使用计划安排实行合理分割,以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此项管理工作是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应由信息化管理手段来保障。其中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稳步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包括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可贯彻相关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改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可变数据,使之适应学校体育运动发展而产生的变化。(4)建立承包制,责任到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繁多,我们就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租赁模式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进行了了比较分析,发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学校盈利状况最好,分析原因,承包者因为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在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自负盈亏,所以经营者能积极主动的加强经营的力度充分挖掘其创造性;而且由于承包者与学校建立起了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的干预,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岩,张尚权,曹谛训.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178-180.
  [2]胡济群.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1,5:79-80.
  [3]张晓波.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89-90.
  [4]刘萍.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5,4:56-58.
  [5]张铁明.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与运营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3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