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风格差异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郁

  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风格的差异是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学习者,存在着不同的认知风格特征,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探讨场依存-场独立型、沉思-冲动型、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型、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型等认知风格的差异及其语言学习策略的运用,了解这些认知风格差异,对外语教学具有较大的启示。
  关键词:认知风格;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类型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25-03
  
  随着对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同的认知风格对语言学习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即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要组织有效的外语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认知风格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只有了解认知风格,学习者才能根据自身优势或不足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引导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也称认知方式,是指学习者接收、组织和检索信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体所偏好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对于认知风格的类型,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详细的划分,他们发现认知风格的种类繁多。Messick将认知风格划分为19种;Riding等人(1991)则将认知风格分为3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认知风格都能够借用来说明学习者的情况。目前对语言学习者使用较多模式的研究有场依存-场独立型(filed dependent-field independent)、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型(convergent-divergent)、沉思-冲动型(reflective-impulsive)、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型(auditory-visual-kinesthetic-tactile)。这些个体认知方式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功能方式,具有整体性、持久性、自然性、习惯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是学习者用于帮助理解、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O‘Malley)。Rubin(1987)指出,学习策略是促进学习者正在建构的语言体系的发展,并直接作用于学习的策略。Dxford(1989)主张,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更为有效、更为自主、更为有趣而采取的行为。目前,在研究中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有O'Malley和Chamol的归类法及Oxford的归类法。O'Malley和Chamol根据Anderson的认知理论框架,把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 and affective strategies)。其中,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计划和监管策略的使用,包括“预先组织机制”、“集中注意力”、“自我表现管理”、“自我表现监察”、“自我表现评估”、“延迟表达”、“预先准备”、“谋略”、“计划”等;认知策略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包括“重复”、“记笔记”、“翻译”、“编组”、“演绎”、“推理”、“想象”、“迁移”等;社会/情感策略指学习者选择与其他学习者和本族语交流的方法,包括“合作”、“请求说明”、“参与小组活动和练习”等。
  二、认知风格的差异与语言学习策略的运用
  认知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每种认知风格都有利弊。从理论与实践上辨明这些差异,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与个性特征,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心理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场依存-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语言策略的运用
  场依存和场独立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Witkin于1962年提出的,是根据个体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反映的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立场。场(field)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感知。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属于认知型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人知觉容易受到外在事物或视觉架构的支配,会将结构中各个部分视为整体时,这种比较倾向依靠外在参考因素的知觉型态;而当个人直觉不会受到组织周围场地的支配,能从整体中分离个别项目,这种比较倾向依靠内在参考因素的知觉型称为“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的特征为: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客观上、从整体上审视,即使在感知个别信息时,也容易受到整体知觉背景的影响。在接受信息时,常常以外部因素作为加工的依据。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易忽略问题的具体因素,而被整体知觉特征所引导和左右。此类型的学习者表现出的特点为:注意从他人那儿获取信息,喜欢公开表露自己的情感,擅长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打交道;在学习中注重整体的学习,会着重从整体上来把握学习材料,比如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他们擅长抓住事物的重点和整体结构;适合自然的,非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Brown 1987);具有较熟练的社交技能,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语言和使用的机会;虽然场依存者语言测试成绩没有场独立者好,但在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以后,在进步的语言学习中,具有优势(吴一安、刘润清,1993)。
  场独立型的特征为: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较少受到整体知觉背景的影响,甚至独立于周围背景,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常依赖于个人的内部因素或利用个人的内部参照来进行。信息加工倾向于在抽象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善于剖析事物的问题,易于把部分与整体区别开来,集中于问题或事物的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王初明、陈英和,1997)。此类型的学习者表现出的特点:对于接受外部信息有很大的自立性,他们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各种信息,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Witkin &Goodenough,1977);在外语学习中很注重对细节的研究,常常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为几部分,然后对每一个小的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他们是出色的分析者,常常仔细分析一个段落或一个整句的组成部分,并得出很精确的意思;适合正式的课堂语言环境;场独立者语言测试成绩要比场依存者好;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更擅长进行复杂的学习活动。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认知方式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解释与处理各有其作用。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是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习者较多地使用的是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二)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语言策略的运用
  沉思-冲动型的认知风格是从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区分的角度划分认知风格类型的。Kangan(1966)在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发现,在知觉与思维的方式方面,有些学习者表现出沉思的特点,而有些学习者表现出冲动的特点。沉思-冲动型属于个性型认知风格。
  沉思型的特征为:善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对问题深思熟虑,态度慎重,善于独立思考,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时速度慢,并且错误较少。此类型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上表现为比较细致、严谨、善于思考、善于进行归纳。沉思型学习者往往比冲动型学习者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速度慢,但准确率比较高。但是,此类型学习者由于过于拘谨,追求详尽和全面,因而在语言学习的某一阶段同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一些。冲动型的特征为:不善于思考和归纳,思考问题欠周密,认知事物快而不准,常常凭直觉猜测答案,没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全面思考,计划性不强。此类型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上表现为学习方法灵活,追求解题速度,但考虑问题往往粗疏大意,学习不够扎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语言的进一步获得。沉思型学习者多采用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而冲动型学习者较多使用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三)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型认知风格与语言策略的运用
  为了完善认知风格的分类,进行更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有的学者尝试将认知风格划分为听觉型、视觉性、动觉型和触觉型(Reid,1987),也称为感知型认知风格。它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较多地运用听觉学习、视觉学习、阅读与写作学习、触觉学习、动态学习或实践学习(唐渠,2008)等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听觉型认知风格的特征为:喜欢通过听觉来学习,不喜欢读。往往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但阅读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此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多采用的是元认知风格。视觉型认知风格的特征为:喜欢通过阅读书目或学习各种辅导资料来进行学习。他们偏爱默读,注意教师板书内容,不太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此类型的学习者希望老师授课时少说多写。此类型的学习者比较适应语法教学且多采用认知策略。动觉型认知风格的特征为:喜欢通过实际行动来认知事物。此类型的学习者不仅喜欢读和写,而且有时更乐于表演动作。触觉型认知风格的特征与动觉型很相似,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动手操作。此类型的学习者善于通过用自己的双手实际去触摸事物进行学习。动觉型和触觉型认知风格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多采用的是社会策略。
  (四)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型认知风格与语言策略的运用
  在对认知风格差异的比较研究上,有学者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角度来研究。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型也属于认知风格,是Guilfood于1956年在介绍智力结构的模型时提出的认知风格,也是学习者使用存储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
  聚合思维也称复合思维,是指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和知识汇集或综合起来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型学习者的特征为:思考问题时,概括力强,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逻辑规律来搜集、整理信息与知识,但是他们只注意某些方面,追求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在学习策略上多使用的是元认知策略。发散思维是指观念发散到许多的有关领域,通常与创造性紧密相关。发散思维型学习者的特征为:思维具有跳跃性,不拘泥于常规。他们思考问题时能基于某一点,朝与之相关的方向扩散,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富有新意的答案。此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上多使用的是认知策略。
  三、认知风格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者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学习策略的不同,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认知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环境,注意发挥其特长,并能相应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加以引导。
  (一)对场依存-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两种不同认知特征有所侧重。对于场依存型学习者来说,他们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就应做好心理工作,引导他们克服外来因素的干扰,控制情绪,同时发挥其善于与人合作,理解他人的社会策略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而对于场独立者,由于他们主观能动性强,擅长分析,学习主体意识强,能够有选择地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使他们学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
  (二)对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引导
  针对沉思型学习者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在学习和习得活动中表现突出,然而反应较慢,在口语学习方面比较被动,课堂上较沉闷的现象,教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脆弱的情感。例如,对于他们的课堂发言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最好不要打断纠错。而对于他们解题速度慢的问题,可采取逐步小幅度减时的策略予以解决。同时,还应有足够的耐心,让他们有时间思考去评估各种可能的答案。对于冲动型的学习者,不仅要了解他们勇于回答问题,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的优势,更要了解他们不求甚解、比较马虎、易出错的特点。教师应善加引导,使其充分发挥其认知优势,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度。例如:教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加深对他们的提问,用实例论证,改变他们不加思考的习惯。
  (三)对于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型认知风格的引导
  在现实中,有些学习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而是属于综合型。因此,教师应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针对听觉型学习者可以加大模拟交际活动和小组协作活动的比例,进行口头解释、陈述、提问、演讲、角色表演、观看有声资料、听报告、听广播、听录音等方式。对于视觉型学习者,可利用他们喜欢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偏好,配合使用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影像资料,并给予报纸、杂志等文字材料。而对于动觉-触觉型学习者,则利用他们善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认知事物的特点,进行形象与实物教学,并适当进行野外活动、故事表演、游戏、制作图表、收集图版资料、看图编故事等创造性的活动。
  (四)对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认知风格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聚合思维型学习者善于运用逻辑思维,缩小解答范围,朝着一个方向聚敛集中,直到找到最适当的、确定的、唯一的答案的特点,适当让他们概括课文中的思想,总结讨论学习内容,展示所写的文章等,尤其应加强他们的认知策略的训练,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而对发散思维型学习者发挥其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展开,易于发现新事物、开拓新领域的优势,教师应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激发其兴趣和灵感。
  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紧密相连。认知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外语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者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的不同,同时也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进行研究,一方面,对学习者来说可更加了解自身的特点并通过各种学习策略的实践来扩展或有意识地改变固有的学习风格,以促进外语学习;另一方面,对教授者来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Brown F.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7.
  [2]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5.
  [3]. Kagan, J. Ref Lectivity-impulsivity: The Generality and Dynamics of Conceptual Tempe[J].Jour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66.
  [4] Messick, S. The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84.
  [5] O’Malley, J. & A.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 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MA. Heinle and Heinle,1990.
  [7] Reid, J. The Learning Style dif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J].TESOL Quarterly,1987,(2).
  [8] Rubin, J. What the “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1987,(9).
  [9] Witkin, H. A.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M].Now York. Wilay,1962.
  [10] 刘辉雄.关于学习认知风格和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调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1]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 马雅菊.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的选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3] 唐渠.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14]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5] 王琦.多媒体课堂中外语学习认知风格研究[J].外语界,2005,(1).
  [16]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17] 吴法.认知风格的差异与语言学习策略训练[J].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7,(5).
  [18] 吴丽林.内/外性格倾向优秀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研究[J].外语学刊,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