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学中对儿童学习的再认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幼儿园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跟着本栏目系列台湾研学的共享,无论是观摩老师的观察解读,还是执教老师的操作思考,都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创造性的结合的精彩。所有期待提高幼儿园教学的艺术水平的幼教工作者,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2018年12月,为进一步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一行7人赴台湾嘉义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研学,同时还参观了3所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理念的幼儿园,有崇尚生命教育的基督教会幼儿园,有极富个性的企业家为自己孩子上学而创办却沉迷其中的幼儿园,也有规模发展的连锁性质私立园。台湾幼儿园的环境可以用两个词:朴实、真实,朴实是没有高大上的设备、华丽的装修,真实是生态自然、符合儿童特点、满足儿童需要。
  回顾短短的学习时间,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重新认知了儿童的学习,无论是观摩中看到孩子们安静、专注的神情,还是在每天晚上小组讨论中老师们不知疲倦的亢奋状态,都让我看到学习愉快的发生,都让我重新思考学习,试图去解读学习的密码。
  我们常常追问“学习是什么?”“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让有价值的学习真正的发生?”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被困扰最多的雷区。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有着这样的集体潜意识:我讲得越清楚,孩子就会越明白;我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多。于是,老师仔细的讲述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把正确的操作步骤分解到没有任何疏漏,保证孩子不用思考也不会出错;当孩子还没来得及表达,老师已经把所有的正确答案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时候,孩子是否就学到了?学习是否真的发生了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来看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吧:当出现一个客观事物,我们的认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比如感知觉、思维水平、思维特质、内心储忆、个体动机以及心境等等,才可能形成主观意识。而影响主观意识形成的诸多因素是存在真实性的个体差异的,这个差异性必然会形成个人自由选择的合理性。
  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家来自不同的父母、家庭;有着不同的感知觉能力和个性气质特征;身处不同的学校、社会环境;拥有独一无二的思维特质、个体经历以及在经历中获得的体验、经验(储忆系统)。因此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体会和反应,并且都能成立。
  从教育学的角度,建构主义有这样的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所以,一味追求知識传递的“有效”“高效”,其实恰恰是“无效”“低效”的。 教的过程,知识信息的直接传递,只是已有经验、前拥知识的初次建构,其存储的方式是固化、个性、停滞。而学的过程,才是师生协同、同伴合作,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对话或者操作体验中,经历检测、否定、替换、调整、归纳、融合等等过程,才能促进思考、判断、表达、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养成,才会有情感、品格、价值观念的生成。这些关乎于优质知识建构、基于深度理解的迁移、运用、创新的能力养成与价值观生成,才是儿童学习的价值所在,才是课程的目标所在。
  跟随研学班级课程的脚步,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关乎儿童学习的关键词是:
  慢:孩子慢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慢慢的探究、摆弄、分享;老师慢下来:观察、了解、倾听、分析,读懂儿童、支持儿童。
  放大:老师会准确的把握对孩子重要的关键要素:人际关系中的接纳、尊重,学习探索中的专注、分享;体育活动中的坚持、兴趣;生活习惯中的自律、内化等等,并且自然的、幽默的、持之以恒的渗透到教学中,把看似平凡的点在不断的重复中强化、放大,烙在孩子身上。
  儿童视角:总能钻到孩子的心理,看看他们课程的名字:好玩的布、红绿趴、我的心探险;他们课程的开展路径,总是让孩子来掌握方向盘,老师坐在后面,陪伴孩子看一路的风景;从日常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自然得不留痕迹,是因为已经深入骨髓,不用修饰。
  从台湾嘉大附小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方式远远大于学习的内容,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才是学习的关键。教师从不直接告知间接经验,而是创设丰富的环境、设计有趣的游戏、组织共同话题的讨论,让孩子去经历、去感受、去参与、去操作,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我们看到对“害怕”的情绪,老师没有学术的完整解释,而是让孩子讲述自己害怕的经历,去绘画身体每个部位的反应,取用色彩表达等等;对最后一个完成任务的孩子,老师没有任何的责备,而是对他说“我给了你最难的一个任务,你却能在天黑前完成,太棒了”,孩子有点胆怯的眼神里立马充满自信;对“布”的探索,完全追随孩子的步伐,没有遵循常规的思维,而是从孩子的视角分成“美女的布、帅哥的布、装东西的布”等等,一幕幕精彩的课程瞬间让我们记忆犹新。
  重新认知儿童的学习,让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方向:要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关注过程体验;要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改变组织形式,要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实现目标达成。当然,确立以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核心经验的课程与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基于深度学习、能动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把握、过程组织与过程性评估能力,也成为课程变革对老师提出的新挑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2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