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社会下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及如何协调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承波

  摘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区域经济还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又处于经济危机,为更好落实“两个大局”战略,缩小差距,为走可持续和谐式发展,有必要认识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05-02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内涵
  1.区域经济的严格界定。在一个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此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资源达到最优化发展。
  2.区域经济的必要要素。第一,适度的地理区域;第二,区域内资源禀赋条件;第三,区域内社会及人文条件;第四,区域内经济活动方式;第五,区域内市场发育程度及状况。
  (二)实行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所处地形复杂地域辽阔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三级阶梯状地型且海拔落差较大和千差万别的条件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国处于发展中且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程度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承受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历史重任。第三,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阶段对发展区域经济提出更紧迫的要求。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正在被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好发展好,更能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社会更和谐,国家更长治久安。
  二、什么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面是经济协调。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以致经济功效达到最优化。由于人类认识有限性及经济规律性,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又不破坏其他区域的发展机会,既能维持当前的发展,又能保证未来发展的可持续。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间经济差距不能过大。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区域间差距过大,落后地区不仅会掠夺式开采本地资源,还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经济协调发展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平衡、同步发展,不意味着消除区域经济差距。同步发展会使资源配置不优化以致丧失竞争力因而要使差距合理。
  3.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协调好区域间社会成员生活水平。适度的区域间差距能促进人口的流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若不协调好区域间社会生活水平,差距太大就会发生人口大规模迁徙,造成交通、教育等社会问题,发达地区也将面临过度城市化、资源紧张、公共管理系统运转不灵等系列社会问题。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不良发展所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愈加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发展时注意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资源。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严峻事实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间协调好产业结构。目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在加快,幅度在扩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和速度明显加快。各区域不能单纯从GDP的增长出发来选择产业,否则产业重心失衡,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以应当走集约型增长型道路,大搞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各区域内产业结构且不断优化,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动力。
  三、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间发展差距过大
  1.地区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户籍制改革使国内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从每年大量农民工人流动量、流动向、流动原因和国家的每年统计报告及相关数据就可以得出区域间有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
  2.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参照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中国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数量的人口,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其经济所占的比重。
  3.人均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差距较大。区域发展的差距同样折射出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流动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低于户籍人口,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重重
  1.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行政区与经济区划分不一致导致经济有机体被行政辖区分割,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再加地方政府使本地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机构。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市场、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能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由于行政区规划、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及非均衡发展战略,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效果不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组织形式无法满足深入发展要求,既增加区域协调的成本,又无法实现综合利益的提升和合理分配。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落实还不够理想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走新内涵,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各区域还没有形成全局发展和整体最优化的观念,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地区存在不合理开发的现象,造成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发展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此势必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整体上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2.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走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误区,既要满足于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要正确处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长远与短期、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力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继续加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各地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1.继续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是对外开放、保持全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奠定地区协调发展物质基础的需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发展底子好因而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继续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大投资比重和金融倾斜力度,加强资源性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和协作等。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优势产业中崛起。西部要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坚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工业基地,也面临着设备和技术老化,产品竞争力低下等许多困境。因而要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和附加值;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对其补偿和产业援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相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三)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依靠中央的宏观调控,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产业配置中的作用,使生产要素向低成本高效益的区域和产业流动。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实现,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
  3.积极发展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协作。
  4.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率先发展的东部要搞好对中西部的“对口支援”工作,要本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探索建立长期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新机制。
  5.编制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行政区划研究以解决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现行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通过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对资源和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就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尝试。
  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借鉴他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各区域的关系,使资源要素在完善的市场内有效流动,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闯出一条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推动各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共同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