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内涵缺失与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国辉

  摘要:民办高校的数量规模近年来发展很快,然而从其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育地位、社会信任等方面来看,却存在着诸多内涵方面的缺失。产生这些缺失的原因,有些是客观的,有些却是主观的。民办院校要获得健康的可持发展,必须在从提高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办学特色、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制度建设等几方面加强建设,弥补其内涵建设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内涵缺失;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50-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十分迅速。然而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在高校表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上的增加,而与此同时的内涵建设却表现出诸多方面的缺失。如何通过内涵建设来摆脱这种尴尬,弥补其缺失,使民办高校在又好又快的基础上实现其协调并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民办高校急于解答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内涵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资源缺失
  教学资源是办校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目前民办高校的实际教学资源却很难满足需要。首先,办学经费不足。正常的教学周转、迎接上级的教学评估检查、精品课程建设等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政府的固定投入,其办学经费除了办学之初的启动资金外,基本上都是依靠学生的学费,通过以学养学的方式应付各种经费需求,而学生学费的数额国家又有明确的规定,于是,学校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常常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显得十分紧张。其次,教学设施的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使许多学校出现校园紧张的局面,而为缓解这一局面,学校便不得不新辟校园,并新购置必须的教学设施,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使得部分民办高校的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师资力量不稳定。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与规模数量的发展相比,中国民办院校尚缺乏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现有的这支专任教师队伍来看,学历偏低,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呈现“两多两少”现象,即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退休教师多,中青年教师少,尤其缺少一流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学术科研气氛。
  (二)教学质量缺失
  在民办高校数量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其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民办高校招生一般都是在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优质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本身对于教学质量意识也很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三)核心地位缺失
  虽然民办高校在数量规模上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同时这种发展中却又使自己陷入了游离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一直处于其边缘的困境。不论是从其学科专业建设还是从其发展定位来看,民办高校都很难说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学科专业建设看,民办高校所设置的大都是应用性的、投资节约性的学科专业,在几乎所有传统学科专业、基础学科专业、需要大规模投资的学科专业,民办高校都是少有涉猎的。从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看,尽管有的学校喊出了创建一流大学的口号,但实际上,各民办高校主要还是教学型院校。至今没有一所民办高校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授予权,也没有发现哪一所民办高校是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其发展目标的。
  (四)社会信任的缺失
  近年来,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更多中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与可能,也为许多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选择学习创造了条件,但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民办高校质量的质疑,并在长期的质疑声中积淀成对民办高校的种种偏见,从而反映出一种对民办院校的信任缺失。其结果,一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愿报考民办院校,致使民办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就比较差,进而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时也会因为信任的缺失而影响了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认可与接受。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内涵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
  从目前民办院校的数量来看,就办学规模而言,可以说民办高校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公办高校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走过的路,从这一数量来看民办院校的发展速度,这本应是件可喜的成就。然而,这种数量上快速增长的形势也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新的尴尬,那就是内涵建设一时间未能跟上其数量发展的节奏,出现了诸多方面的缺失。
  (二)办学思想模糊
  就目前来看,许多民办高校是在热情与市场刺激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至于更长远的目标,许多办学者并没有深刻的思考,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思想。有的很明显是功利思想严重,淡忘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例如,有的民办高校举办者基于“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的办学理念,将办学作为营利性行为来动作,以期通过办学达到敛财致富的目的。一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靠边,经济效益优先,为了归还借、贷款,规模必须持续增加,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内涵建设,却无暇顾及。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第一,法人治理体制不规范。许多学校并没有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去实施,院校管理权和所有权不分,投资者与管理者职能不清,家族式管理仍然盛行等等。第二,教学管理不规范。一些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致使教学计划流于形式,缺少教研活动的开展,教育过程简化,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四)融资渠道不通畅
  从理论上说,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一般渠道为:创始人的投资、银行贷款、学费收入、捐赠收入、辅助设施赢利等。然而事实上,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创始人最初投入的资金渐渐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捐赠形式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中国尚未形成规模,甚至是微不足道,远不能满足学校数量发展的需要,所以,事实上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是高度单一的,几乎全部依赖于有限的学费和银行贷款,这种单一又十分不足的筹融资渠道直接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五)院校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制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力量有限等因素,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是纯人文社会科学,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纵深发展。
  三、加强内涵建设的基本措施
  1.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内容建设的关系。规模的扩大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既然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几乎全部依靠学费和私人投资,那么,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相当多民办高校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院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规模的过度扩张会不可避免地给提高办学质量带来困难,助长民办高校的功利性倾向,尤其是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内涵建设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节奏时,必定会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能力。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办学中不能急近功利, 更不能唯利是图, 要把实现办学目标放在首位。那种急于求成, 只顾扩大规模,不顾内涵建设的院校, 肯定最终要栽跟头, 甚至倒闭。对此,民办高校的决策者一定要看到办学的长期效益, 着眼于在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发展安排,高度重视内涵建设。
  2.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质量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强化教育质量观念。无论是办学者还是院校员工,都要始终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将教学质量视为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生命线。只有观念上重视才能在行为上有所突出。第二,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眼点是要加强基础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有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的引进力度。要在现有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胜任教学、乐于奉献、敢挑重担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及有经验的外聘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年轻教师加强培养,重点加大教学方面的指导,把提升教育质量的理念转变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3.注重办学特色,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第一,在学科专业定位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实现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的对接。第二,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力量,结合社会需求,着力打造自己的龙头专业,做出自己的独特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专业,为民办院校在整个教育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即核心地位做出努力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办学投入,特别是要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一方面,设法筹措更多的或足够的办学资金,另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集中财力加快办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质量、实施内涵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5.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路子,克服家族制、作坊制的管理方式及其弊端,构建现代院校管理体制。
  总之,中国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民办高校唯有始终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凭借自己相对较多的自主权,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走重质量、强特色,内涵建设与数量规模协调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