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露

  一、前言
  
  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是中国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更多的资金流动绕过金融中介机构进入资金直接融通领域。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主流――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便是金融脱媒,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金融脱媒作为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大规模地发生金融脱媒现象。由此促使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开拓出商业银行经营的新局面。而我国商业银行现在正经历着这一过程,艰难而又处处充满机遇。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传统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吸存和放贷功能角度看,商业银行经历的非中介化分为借方非中介化和贷方非中介化。在借方非中介化方面,商业银行正面临储蓄结构分化和新型投资工具出现的挑战。居民定期存款虽高居不下,但企业存款却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新型投资工具除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迅速外,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将进一步改变储蓄观念,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样分流了一部分储蓄。在贷方非中介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如活跃的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层面上分离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部分优质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1、商业银行存差逐年增大,存贷款比率有所下降。我国金融机构在1995年之前一直呈现“贷差”,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并且逐步扩大,且存贷款比率日益下降。从1表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仍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6月存款总额达到43.90万亿元,贷款总额达到28.62万亿元。但存差的扩大及存贷款比率的下降,说明贷款总额增幅低于存款总额增幅。这反映了借款企业和个人借款需求的减少,可能是企业及个人融资渠道的增加所致。(表1)
  
  2、居民个人多渠道的投资途径,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及基金市场。自2006年至今,中国股市的火暴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蜂拥入市。另外,还有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流往保险市场。(表2)
  截至2007年,沪深两市投资者的开户总数已达13887.02万(包括A、B股和基金账户)比上年增长76.81%。证券投资基金只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2007年的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约为上年的3.7倍。人们保险意识的逐渐强烈使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加快,2007年比上年增长24.72%,而2008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51.09%。
  3、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股市的融资功能在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股票市场的活跃分流了国内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滑。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至2007年,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有1,550家,总股本22,416.85亿股,筹资总额比上年增长55.18%。发行股票融资已成为一些优质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这部分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下降,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迅速流失。
  另外,企业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造成了影响。截至2007年6月末,共有127家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合计发行面额为1,534.8亿元,同比增长6.06%。可见,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
  同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的产品将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的提高会吸引大量较为稳定的银行长期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运作。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虽然大部分资金会回流到银行系统,但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凸显,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金融脱媒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多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些契机: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很大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运营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2、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3、金融脱媒既可能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又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此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银行可借此开展针对证券抵押贷款、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银行还可将原有传统业务如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等其他融资服务加以创新和发展。
  
  三、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如果能顺应潮流合理改进自身情况来获得转型优势,将可能促成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重大变革。商业银行要抓住金融脱媒带来的机遇,需要从战略上实现转型,提供有竞争力、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服务是面对非中介化压力的有利出路;否则,金融脱媒将会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障碍。
  1、转变经营理念。针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同时由融资功能为主转变为服务功能为主。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核心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2、金融产品创新战略。21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求银行实施客户导向战略,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把握市场细分带来的机会,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结合证券市场,从孤立创新到实现产品的组合创新。
  3、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客户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
  4、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贷款流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使得银行严重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和内控机制,尤其缺乏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控方面不够科学,对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如对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附加值(EVA)等)引入时间短,未能广泛应用,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商业银行介入私人借方市场的竞争,重要的是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因为中小企业比一般大企业风险更大,需要更严格的风险控制。当银行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则完全可以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通过风险分散来克服脱媒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