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洁

  提要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水资源同粮食、石油资源一起列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2007年为了加强水文管理,规范水文工作,为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出台。可见,在水资源方面,我国给予了更多关注,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引言
  
  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命源泉,是生命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是资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核心资源。社会、国家、地区,实际上是全球都在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展望未来。毋庸置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进一步强化,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水资源问题危及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必要的保障条件。本文就有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与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二、分析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呈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既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性自然资源,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创造了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自然演化、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表现出一系列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由于它的多功能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水资源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但人们仍有意或无意地按照靠近水源地,先近后远地进行开发和生产力布局,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沿海、沿江和沿河经济走廊。如,我国的沿(长)江、沿(黄)河、沿海产业地带,成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三条主轴线。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是无止境的。需水和用水增长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受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水量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用水效率和水价等六个主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前四个因素对用水量的增长起正驱动作用,后两个因素对用水量的增长起负驱动作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用水量一般呈S曲线增长。在发展的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较低,总用水量呈缓慢增长,用水增长率和同期的人口增长率相近;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发展速度较高时,总用水量呈快速增长的势态,用水增长率甚至会高于同期的人口增长率;当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在人口受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后,总用水的增长率会低于同期的人口增长率,总用水量有可能达到某一峰值后不再增长,即所谓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第三,用水结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断变化。淡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在20世纪初,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和城市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迅速,用水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1900年的10%左右,上升到近30%。在同一期间,工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数倍于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
  第四,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水少、水脏”威胁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恶化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水脏”指的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使水的实用价值降低,并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水少”指的是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少和干旱少雨。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有很多地区和国家之间因争夺水源而产生冲突,严重威胁着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地区,缺水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特别明显。
  综上可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我们应科学协调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结论
  
  我国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威胁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资源危机导致生态与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人们过度开发水资源,争夺生态与环境问题出现。目前,水资源不足与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限制性因素。二是水资源短缺将威胁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粮食生产依赖于水资源的供给。目前,由于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次数,因此造成粮食产量减少,威胁人类生存。三是水资源危机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由于水资源短缺导致工业规模缩小、农业减产,直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然因素,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有关。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没有新的转变,水资源将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将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在水资源利用合理化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将水资源管理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政策建议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全方位、多措施、大力度地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结构调整,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制定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调整与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供应不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相协调,逐步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如,适应水资源承载力,调整经济空间结构;考虑水资源条件,调整城镇发展规模;依据水资源条件,调整农业种植业布局和结构;还可以在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适当多进口粮食等大耗水产品等。
  (二)通过法制建设,构筑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如,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推进全社会节水;加强节水制度和标准建设;组织制定全国性和区域性节水规划;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节水投入机制等。
  (三)通过技术创新,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体系。科学地、全方面地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遵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规律,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规划,提高规划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性,积极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污水资源化、海水利用、雨洪利用等重要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大力兴建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从空间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率;扩大海水利用规模,推进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等等。
  (四)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用水户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政府要加强对水资源使用权和用水指标分配的管理,进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引导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制定水市场交易规则,并加强水市场的监管。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通过多种形式,让公众全面了解情况,充分表达意见,参与民主决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组织,参与水权、水量分配和水价制定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