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物流业生产率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宏毅 詹永雄 杨 沛

  摘要:选用超越对数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9年中我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近1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关键词: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前沿生产函数
  
  一、引言
  
  物流业作为一个潜力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1万亿美元,几乎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之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本物流产业每增长2.6%,就带动经济总量增长1%。由此可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业生产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研究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对不同决策单元进行生产率变化的评价,为物流经济的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准确地估算物流业的生产率可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TFP)测量的是相对总投入变化时总产出的变化,它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竞争的核心。1942年,丁伯根首次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添加了一个时间趋势,表示“效率”的水平,从而最先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第一次将技术进步这一重要因素加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丹尼森(E•Denison)从索洛模型出发,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定义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这就是著名的“丹尼森模型”。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den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而Kumbhakar更是在此基础上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的影响以及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
  除了运用参数方法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非参数生产率指数法也渐渐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生产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A,W•W•Cooper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余值法发展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使TFP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物流业生产率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物流业生产率水平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数学者都把目光放在物流企业的效率和供应链的效率上,关于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定量研究是少之又少。Semra Birgun,Necmettin Akten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和评价海运集装箱的相对效率,以求通过合理的统筹安排更加有效的利用港口资源,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海运在供应链体系中的效率。余思勤、蒋迪娜、卢剑(2004)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他们把扩展的Malmquist-DEA方法引入交通运输业,进而测算我国交通运输业生产率的变化总量不尽相同,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西安交通大学的何诸庆、孙玲燕等人在《中国区域货运物流效率的实证研究》中,运用DEA统计方法来评价中国31个地区的货运物流的相关效率,通过比较中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货运物流效率,发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物流效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天津大学的刘洋、吴宇华通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用面板数据(1999-2006)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物流业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物流企业在1999-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是0.4%,这个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负面增长不容忽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物流业生产率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物流业测度方法上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对物流业生产率的测度做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停留在对物流企业效率的研究上,从整个产业角度来测度物流业的生产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和分析。第二,由于国内对物流业的数据统计上比较落后,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数据分类,可供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因此,除了统计年鉴和物流与采购协会的数据来源,对于难以收集的数据,笔者将使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数学方法对一些变量进行处理,间接得到所需的数据。
  
  三、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确立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法是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样本点的观测数据估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表达式,进而按照增长核算方法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代数分解式。非参数法是在获得样本点的观测数据之后,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根据前沿生产函数的定义给出了前沿生产技术与距离函数的概念,并利用距离函数给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参数方法分为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法主要指指数方法。本文在研究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采用超越对数前沿生产函数形式,其表达式为:
  lnyit=β0+ βjlnxjit+βTt+ βjtlnxlitlnxjit+ BTTt2+ BTjtlnxjit+Vit-Uit①
  其中,yit为地区i在t年观察到的实际产出;时间趋势变量t=1,…,T代表技术变化;x是要素投入向量,下标j和i是要素标志(j=L,K;l=L,K);β为待估参数向量;vit为随机变量(白噪声),服从正态分布N(0,σ2v),非负;uit表征某地区i在t年的生产技术非效率项,该两变量服从独立分布。根据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推导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公式。
  (一)技术效率的推导
  由Aigner,Lovell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TEit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比,即:
  TE = =exp(-u )②
  如果uit=0,则TEit=1,该地区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其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果uit>0,则0

   P= =β +β t+ β lnx ⑤
  假设配置效率忽略不计和规模报酬不变,从而得到TFP的计算公式为:
  TFP=TE+TP⑥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要收集1998-2006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包括从业人数,固定资本投入和产业增加值,而在统计资料中,只有社会劳动人数可以从统计年鉴上直接得到,因此,现有的统计资料情况决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只有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才能够获得。由于物流业是一个复合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因此,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暂将两大类行业纳入物流产业统计测算范畴。第一类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第二类是批发零售业。本文从从业人数、产业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入3个度量指标出发,收集了1998-2006年31个省份的与上述3个指标相对应的数据。所涉及到的资料主要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一些地区早期的数据不是很完整,本文对未收集到的数据作了差值处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1、总产出。本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98-2006年,GDP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用GDP缩减指数除以现价GDP,就得到按不变价计算的GDP。表1为各年的GDP缩减指数。
  2、资本存量的计算。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固定资产存量,计算公式为:
  Kit=Ki,t-1(1-δ)+ΔKit⑦
  其中,Kit为第i个地区第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ΔKit为t年第i地区的当年固定资产存量净额。折旧率选取5%来计算。
  (二)模型运算结果
  本文运用Frontier4.1软件对模型进行运算,模型中的大部分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技术进步参数表明在研究的时间段,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其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将系数带入①,则式①可表示为:
  lnyit=0.5347+0.4350lnxKit+0.1509lnxLit-0.0946t+0.5×0.0180(lnxKit)2+0.5×0.0433(lnxLit)2+0.5×(-0.037)lnxKitlnxLit+0.5×0.0083t2+0.0382tlnxKit+0.0087tlnxLit+vit+uit
  ⑧
  根据模型的运算结果和公式④、⑤、⑥,可得到9年来物流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如表3所示。
  
  五、结论
  
  根据前面的运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9年间我国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断增长的,从1998年的2.88%,到2006年的5.62%,9年间增长了近1倍。其中,技术效率增长的非常缓慢,9年间只增加了0.002,技术进步增长的很快,9年间增长了1倍,这说明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是一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流业的技术进步。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的生产率在“十五”期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陆续进入我国市场,这对我国的物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01年、2002年的TFP增速有所减缓,2003年的TFP为4.18%,开始快速增长,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TFP达到4.81%的高水平,到2005年增速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2006年3月,在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4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家的大力扶持使物流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这一年的TFP增长率又出现了大幅的攀升,达到了5.62%。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Aigner.D.J.,C.A.K.Lovell,and P.Schmidt.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7(7).
  2、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2).
  3、D.W.乔根森.生产率第一卷:战后美国经济增长[M].中国发展出版,2001.
  4、Kumbhaker S.C.Production frontiers,panel data and time-varying technical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0(46).
  5、LIU Yang,WU Yu-hua.Empirical analysis on TFP change in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J].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7(6).
  6、Solow Robert.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1).
  7、Zhu, J. Multi-factor performance measure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to fortune 500 compan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3).
  8、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9、余思勤,蒋迪娜,卢剑超.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4(6).
  10、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7.
  11、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2007.
  12、中国物流年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006.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20;70772074。
  (作者简介:徐宏毅,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詹永雄,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杨沛,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