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练景波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互动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实现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是现阶段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文章在对典型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增长的途径,旨在揭示村级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多形式、多途径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各地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机制,拓展发展渠道,使得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2007年底全区村级集体总资产为67.52亿元,比2003年底的46.31亿元增长45.8%,年平均增长率为7.83%;2007年全区村级集体总收入9.12亿元(不包括土地征用费收入),比2003年的5.62亿元增长62.3%,年平均增长率为10%。
  
  一、资源开发型
  
  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如窑厂、矿山、公墓、旅游、水资源等),通过合理开发和挖掘,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经济活力。这类村大多地处边缘的山区或半山区,虽然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当地的资源优势相当突出。如鄞江镇东升村充分挖掘当地砖窑厂资源,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条件,规范公开发包形式,把砖窑厂年承包收入由原来的64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80万元;同时又利用当地低山缓坡的有利条件,在原来基础上扩建公墓地,年承包收入为210万元。仅此两项该村级收入就可达500万元,成为鄞江镇村级经济实力的“大哥大”。又如章水镇李家坑村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拥有阳关三叠、激流勇进、冷龙潭、虎跳涧、飞流直下等9个景观的李家坑漂流全程2.6公里,总体落差70余米,因其惊险、刺激而誉满宁波,堪称“四明第一漂”。从2007年开始试营业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旅客,2008年仅门票收入就达200余万元,初定村集体2008年可从旅游公司分得8万元。正式营业以后,村社将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占有相当的股份。旅游业的兴起,在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甚,不仅为村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良机,农民自产的土豆、笋干、水果等土特产再也不用因身陷深山而愁销路。
  
  二、工业园区型
  
  近几年来,随着宁波市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工业投资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村社就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想方设法盘活、建造厂房,发展“房东经济”。特别是一些近效村社在发展工业经济,增加工业投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通过“筑巢引凤”,积极招商引资,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路子。其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是:
  (一)合理整合资源,拓展投资发展空间
  通过积极整合闲置的存量资产,有效利用村级留用地和通过合法征地的方法来解决工业投资用地,提升土地资源价值,将建造标准厂房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如古林镇陈横楼村地处宁波近郊,2004年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向国家买入工业用地52亩,共建造标准厂房37000平方米,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城,每年可收租赁费400万元。又如首南街道前周村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建造标准厂房3000多平方米,同时对原来的一些老厂房进行翻修和改造,新旧厂房每年共可收租金80万元。
  (二)有效运作集体资金,增加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对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村来说,大量的货币资金闲置在银行,收益率低下,对外投资又有很大的风险,通过投资工业,建造厂房,除了确保村级货币资金的保值增值外,还可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村级经济的“滚动式”增长。
  (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资软环境
  许多村社不仅按“八通一平”的高标准建造标准厂房和园区硬环境,同时也不断强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从人员配备、服务水平、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职能,为企业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生产经营软环境。如邱隘镇东华村为改善工业小区生产、生活环境,村社专门辟出资金建造了好几座公共厕所和浴室,还专门建造了农贸市场,引进超市,为企业职工生活尽可能提供方便。
  
  三、物业经营型
  
  土地是村级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严格土地管理,合理调整、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对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村社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做好土地综合开发文章,不断推进商贸经济的发展。如下应街道袁家、团桥、王家、蔡家4个相邻村利用村级留用地,搞合作开发、合作经营。在40亩共有的土地上投资3500万元,建造了一座综合物业城,包括11000平方米的厂房、40间店面、一幢商务楼和一个综合市场。其中厂房出租收入预计100万元;店面年出租收入预计170万元;商务楼出租收入预计80-100万元;综合市场的第一层为农贸市场,年统一发包价100万元,第二层出租给宁波好又多超市,年可收租金50万元。整个综合城正式营运后,预计年可收500万元,5-7年就可回收投资成本。这种强强联合,市场运作的先进经营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成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又如下应街道殷家坑村,地处宁波市最大的建材装潢市场附近,村主要干部瞄准这一“商机”,利用本村原有工业用地大力发展仓储业,近几年来共投入2200万元,建造仓房30000平方米,成为宁波建材装潢市场主要的后备仓库之一,年可收租金600万元。2000年,该村又利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以每平方2000元的低价购得宁波富豪房地产开发的5000平方米的店面房,年可收租金80万元。优越的位置、雄厚的实力、先进的理念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滚滚财富”。也有部分村对村属的闲置非农用地(如晒场、广场、废弃地基和零散边角地等)进行重新整理后出租给相关单位做堆场或零时仓库,此举不仅有利于整洁村容,而且还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了村级收入。
  
  四、政策扶持型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鄞州区政府在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仅补充发展了集体经济,也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2007年全区各村上级补助收入是2.81亿元,比2003年的1.42亿元增长98%,年平均增长率是14.6%。政府扶持的主要形式是:一是出台相关惠农政策如在土地政策上,规定村集体土地征用时要按5-10%比例留给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该项政策近年来正逐步落到实处,给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福音”。二是深入实施“欠发达村奔小康工程”,对一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通过结对扶贫、开发项目、政策优惠的方式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2008年全区确定欠发达村为82个,这些村社主要分布在章水、龙观、横溪、横街、塘溪等镇的偏僻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不理想,生产经营条件差,集体经济底子薄,村级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从2008年起,区财政计划每年安排帮扶资金1600万元,支持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如横溪镇金山村2007年村级总收入100万元,其中自营收入仅10万元,90%以上是来自上级各部门的补助收入。历年的收入除了建造农业基础设施和投入自来水改造工程外,还投资100万余元建造了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把村集体所有的400亩茶场和加工厂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进行发包,同时跟承包者约定好加工厂必须优先收购本村村民种植的茶叶,使得农户家庭经营的600亩茶叶的“销路”也有了着落。此举不仅为村级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股份合作型
  
  一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的村将经济合作社改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对村属全部资产的清理、评估、量化与分配,使得过去模糊不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得到了明晰。将以前“人人拥有”,但在一定意义上又“人人空有”的集体资产落实成实际股份,成为农民实实在在可以拿到手的效益。这种方式不仅创新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机制,提高了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效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而且还创新了集体资产的运行机制,使其更具有活力,增值更快。目前鄞州区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村社共有50个,2007年实现股份分红9155万元,人均分红收入1852元,其中分红收入最高的是中河街道大河沿村,人均达6000余元。股份分红收入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5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