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生猪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 勇 杜红梅 盛 晏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和描述了生猪产业链的涵义,然后对湖南生猪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提出了重构与优化湖南生猪产业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湖南 生猪 产业链
  
  湖南作为国内的养猪大省,一直保持强有力的生猪养殖与出口能力,生猪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2004年湖南出栏生猪7323.4万头,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外调和出口生猪3275万头,超过四川,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畜牧业产值的75.8%、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1.5%直接来自生猪产业;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80%以上是猪肉;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中约40%是卖猪所得。抓生猪产业化,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关键。
  
  一、生猪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生猪产业链是指生猪从饲料加工、育种到养殖、肉产品加工、副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在产业链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许多其他产业相关联,而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产业链的始终,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生猪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生猪养殖产业与饲料产业、肉制品加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从生猪的前向关联产业分析,生猪生产所消耗的饲料、种猪和兽药直接带动了饲料加工产业、种猪繁育产业、兽药产业的发展。依托产业链,饲料加工业又带动了与饲料加工业相关的加工设备制造、饲料种植及化学添加剂的发展。从生猪的后向关联分析,生猪经屠宰后,一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包括经过简单冷却加工后销售);二是经肉制品加工后,以肉制品形式供应市场;三是对于在生猪屠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可用于发展副产品深加工。
  
  二、湖南生猪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业链环节彼此孤立
  目前湖南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消费客户进行市场买卖为主要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个体农户自行购买生猪饲料,进行单户零散养殖,再由猪贩到农户收购,然后将收购的生猪卖给屠宰加工企业,企业屠宰好生猪之后直接卖给零售商或进一步加工成猪肉产品后再出售。整个过程的参与主体彼此隔离,生产前没有共同协商,生产后没有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长期购销协议,更没有对整个流程的宏观控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生猪质量与企业要求的标准不匹配,生猪的养殖数量与企业的加工能力不匹配,零售商所需要的产品数量和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数量不匹配,最重要的是生猪养殖和生猪屠宰加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信息链的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信息流带动整个产业链中的物流和价值流,因此信息链的发展水平高低是产业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优质的生猪产业链应建立完善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地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逆向对产业链各环节提出相应要求,产业链的参与者通过分工与协作迅速向市场提供所需求的产品。而湖南目前生猪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产业链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平台,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需求变动或疫病发生带来的市场波动做出正确决策。
  3、产业链长度有限
  生猪产业的最终出路和竞争至高点是生猪产品加工,通过加工获取产品的增值利润,生产加工环节越多即产业链条越长,能获取的利润就越丰厚,附加值就越大。湖南生猪养殖虽然相对发达,加工增殖环节却十分缺乏,目前湖南较为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仅有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和岳阳的正虹集团。其中正虹集团还是以饲料生产为主业,以猪肉加工为副业,只有一家年猪肉产品加工量1万吨的肉类加工厂;唐人神的猪肉加工量相对较大,年产各类肉制品4万吨。而湖南猪肉总产量平均400万吨/年,两个企业的肉类加工量合在一起还不足湖南猪肉产量的15%。因此,湖南仍以出口活大猪为主,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
  4、物流链的运营成本高
  仓储与运输是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最主要的成本因素,要从产业链中获益,关键是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湖南除唐人神和正虹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以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是以零散的小规模运送为主。这样的运输方式不但导致物流成本耗费大,而且由于运输时间长、运输次数多,容易产生疾病和掉膘现象,影响生猪质量,增大了损耗。现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湖南生猪业还是空白。
  5、生猪养殖分散、规模小
  目前湖南生猪规模养殖户27万,年出栏生猪2425万头,仅占全省出栏总量的33%,传统的散户养殖依然是湖南生猪养殖的主要方式。分散养殖方式能有效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前期无大量成本投入,但与规模养殖相比,弊端也很多。如:地域分散不便管理,养殖标准化和规范化很难实施,养殖人员素质低、养殖技术高低不齐等。这严重影响湖南生猪的生产水平、养殖效益及生猪产品质量。同时,散户养殖方式对优质良种的推广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个体农户力量微薄,单独引进良种不但成本很高,配套的养殖技术和猪饲料也很难配套齐全。所以,湖南目前真正称得上瘦肉型优良品种的“洋三杂”还不到生猪总产量的30%。
  
  三、湖南生猪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
  
  1、重塑“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模式
  (1)饲料加工+生猪养殖。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农民余粮增多,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谷类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 种粮农民的增收难度将会日益增大。因此,将谷物生产和养殖业发展进行优化组合,将不具价格竞争力的农产品种植调整为围绕生猪生产为中心的饲料生产与加工模式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粮食种植户与生猪养殖企业建立长期契约,打造“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种植户根据合同按要求生产绿色饲料,生猪生产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绿色肥源,双方互惠互利,既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又能保障生猪生产的质量。
  (2)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目前我国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模式上有三种选择。第一,“散户+协会+企业”模式,即由政府出面或民众自发成立生猪养殖协会,协会根据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制定统一的养殖计划,再屠宰加工企业磋商制定购销合同。第二,“散户+企业”模式,即由屠宰加工企业与个体养殖户直接签定合同,约定个体养殖户代企业进行养殖,养殖农户不具生猪的所有权,但需对生猪的安全和质量负责,企业提供一切养殖所需原料及卫生防疫条件。第三,“规模养殖户+企业”模式,即由企业与大型规模养殖场签定购销合同,规定养殖标准和收购价格,企业只需在生猪出栏时按约定价格收购即可。第一和第三种模式相结合比较符合湖南省情。第二种模式要求企业势力雄厚,湖南目前具备这种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
  (3)屠宰加工+市场营销。在湖南生猪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推行产销对接,拓展活猪销售份额仍然是目前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实行与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新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是把湖南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成沿海大城市定点养殖加工基地的重要途径。
  2、提高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水平

  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应由龙头企业牵头,在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使联盟中各企业开放各自的数据库,实现产业信息共享。这种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投入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但有一个成本如何分摊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前期基础建设阶段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资助。另外,养殖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堆化是大型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养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生猪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微观方面。这种微观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成本很高,但可以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3、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加工规模。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并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的步伐。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肉加工、熟食肉加工、精深加工和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努力发展名优猪肉品牌,提高生猪品牌产品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4、加强生猪产业物流系统建设
  生猪产业要发展不仅要关注养殖和加工环节,还要注重物流环节的资源整合。湖南目前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滞后,甚至连电子商务的物流形式在生猪产业上的应用也很少,因此建立和完善商务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系统,及时掌握来自社区、零售网点、分销商和代理商等各渠道的订单信息,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再到生猪产品加工和销售形成物流链已成为降低生猪产业链成本的关键。
  5、抓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是生猪生产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生产的标准化和科技化。第一,要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并使之贯穿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标准。第二,要建立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并制订相关奖罚措施。第三,要建立强大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定期在媒体上发布科学监测报告,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曝光。第四,对原料、饲料、添加剂、猪种和饲养过程均有准确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一旦发生不安全因素,则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 J ].经济学家,2004(3):121~123。
  [2]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0):36~42。
  [3]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 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41):114~117。
  [4]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107~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