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廷义

  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受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影响而倍受关注,而三峡工程建设也给库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注重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应该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
  
  一、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在长江三峡建坝成库得名,由湖北宜昌三斗坪以上到重庆江津的20个区县组成,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条件差,人口承载能力极为有限,缺乏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上由于陆上交通落后,长江成为对外联系的最主要渠道,加上肥沃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所以绝大部分城镇都沿江而建,三峡库区淹没水位线以下是传统的地方经济集中的主要区域。三峡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到1992年全国人大同意兴建,历时70多年,三峡工程兴建规划久拖不定,限制了该地区的正常发展。1992年以前的40多年间,中央从宏观上控制了对该地区的投入,该地区人均国家投资仅98元,占全国人均国家投资的9.3%。三峡库区在三峡工程建设以前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率高的规模以上工业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低产出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使三峡库区几乎没有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能力,经济发展处于纳克斯所谓的“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 三峡工程建设给库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三峡工程建设给三峡库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亿元,建设工期长达17年,涉及移民113万,全淹、半淹城镇12个,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101户。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资金投入,形成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开发性移民通过移民补偿金和优惠政策的方式,变生活救济为生产扶持,增强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淹没城镇的迁建,改变了原有城镇落后的基础设施,提高和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企业迁建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关停并转,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先后制定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从法律、政策方面为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从1992年国务院发出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的号召以来,全国21个省市、10个大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国务院各部委以及中央大型企业也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向三峡库区倾斜。资金投入、开发性移民、政策优惠、对口支援等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统计表明,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是三峡库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其中涪陵区表现最为突出,基本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三峡工程建设也给三峡库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一是移民问题。能否妥善安置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由于沿江两岸大量沃土良田被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被削弱,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部分面临人均耕地减少、生产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的状况,外迁移民出现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回迁的问题,如何解决好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移民迁得出、安得稳,是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是产业空虚化问题。三峡库区第一产业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生产力低下,没有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发展落后,缺乏效益好、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传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因关停并转大部分消失了,应搬迁的1397户企业中有1100多户关闭破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商业区淹没后,移民新区和搬迁的新城未能形成新的商业区,商贸流通迟缓,经营不景气,大量商业门面空置。第三是就业问题。由于严重的产业空虚,一些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后无业可就,原有在业人员因企业关闭破产成为失业人员。2004年仅万州就有6.18万城镇低保人员、5.36万下岗人员和5.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进入城镇的40万移民中大约12万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大量人口在本地无法就业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仅云阳每年就有近40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第四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资金投入推动了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至今在三峡库区仍然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非公有经济发展缓慢,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多年来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三峡工程完成后资金投入大量减少的问题,部分移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不是靠生产,而是靠移民款、安置费,存在坐吃山空的危险。
  
  三、 构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途径
  
  建立以涪陵、万州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带动相邻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涪陵处在三峡库区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连接点上,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好,已建立起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发展体系,具备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万州地处三峡库区中心,作为传统的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尽管三峡工程建设使其传统产业结构受到一定损害,导致目前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层次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但是与库区腹地周边地区比较,其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较好,也具备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以涪陵、万州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合理规划库区产业布局,可以避免区县各自为阵可能导致的资金、资源浪费,有利于库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促进库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三峡库区目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中介组织带动的形式,把农户的小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的需求连接起来,使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利于扩大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丰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开发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建立以旅游为核心、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但是旅游开发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宣传,防止各区县单打独斗和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和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加强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和各种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配套发展,使游客能停留下来,而不是象现在主要以旅游船为场所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库区原有的生态条件,而且对未来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库区水质,必须防止沿江工矿企业的废水、废料等污染物和城市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流入水库,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废水废物处理、控制污染排放,城市进行生活废水和垃圾处理。为保证三峡工程的发电和防洪功能长期有效发挥,必须加强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保护天然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因此库区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国际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4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