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亚丹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障碍,尤其是在融资方面的障碍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探讨解决的途径。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全部银行贷款的14.4%,中小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发行等只占全部直接融资的1.3%,全国300万户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只占10%。央行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在目前中小企业取得的贷款成本中,银行信贷利息占20%,加上抵押登记费用和风险保证金利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需支付的实际利息高达9%,这与2004年3月央行温州支行调查所得10%的民间借贷年利率相差无几。
  由于从银行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取得资金。据中央财经大学一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对各地区地下金融规模、农村地下金融规模、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测算,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存在制度性的缺陷。中小企业资产率低,且从发展环境来看缺少广阔空间,例如家族式、垄断式中小企业其财务报表属于隐性内容,很少透露,且诚信度较低,信息披露少,从而导致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不高。
  2、外部环境欠宽裕。一是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二是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较高,三是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四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五是缺少相应的、有效的政策支持。
  3、银行规避风险的心理。银行从它固有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出发,在融资管理上就较为严格。银行的零风险效应原则,对不良企业的信贷调查严格,对发生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贷规模。
  
  三、可适用的解决途径
  
  1、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民营企业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方式,以有效解决其有形资产抵押不足的问题。第一、品牌抵押贷款。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由权威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银行按照评估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同时银企签订协议,企业将该品牌所有权抵押给银行。如果企业贷款到期未还,银行可以处置该品牌,处置所得用于还贷款。第二、店铺保证金开发贷款。将店铺承租人交给市场管理部门的保证金作抵押,由市场管理部门开出资金证明,银行和借款人签订协议,如果到期不能还贷,则用保证金偿还。第三、出租车运营权证贷款。由出租车主将运营证进行抵押,银行按照所剩运营时间诸贷款期限和金额发放贷款,如果车主到期不能还款,银行可以将运营权转让。第四、知识产权抵押方式贷款。将企业的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经过评估进行抵押贷款。
  2、中小企业应注重自身发展。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通过引进高级的财务管理人才和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人手,应用现代管理知识管理企业,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使用规范的报表、合同,使企业信息透明化。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使企业有好的效益和发展前景。并且中小企业要树立现代的融资观念,科学运用资本,扩大企业融资面。从而从各方面壮大企业的实力,加强企业权益的积累,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以达到银行授信审批准入标准。
  3、建立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在审核对企业的信贷额度时,不能凭关系定价,而应按信誉定价。对企业贷款时,对信誉高的企业实行低利率,对信誉低的实行高利率。同时,现阶段银行还存在信息堵塞,需对银行结构进行调整,使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银行也应与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加强沟通,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同时企业也应培育良好信誉的客户,健全社会诚信,通过对行业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银行有信誉的企业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4、创建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健全的法制环境,从法律上规范民企行为,使金融机构在法制健全、信誉良好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回报,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信心,从而实现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
  5、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人才共建。政府应创造有利的环境,积极培训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使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金融机构应引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人才结构;企业应积极培训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内部素质。
  6、健全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咨询的场所,从而使中小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对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各机构的运作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4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