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集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羚 彭云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已经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而电子信息产业是精英人才荟萃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成都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必须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集聚工作。
  
  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竞争态势
  
  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成都市全面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以家电、元器件和军工电子产品为重点,做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目前,在集成电路、软件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广播电视设备、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并形成了以微电子为基础、软件为支撑、元器件为配套、网络产品为主体、安全产品为特色、信息家电为外延的产业发展体系。根据成都市信息办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市有认证软件企业超过350家,通过CMM认证的有4家,认证软件产品超过800个。200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233户,实现销售收入154.21亿元,工业增加值56.96亿元。
  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来自国内的严峻挑战。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当数北京、上海和深圳。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中关村聚集了以联想、北大方正为代表的一批高举弘扬民族软件业大旗的企业,背后有中科院和高等学府作支撑;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制造等优势的产业群体,有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23家,4家上市;深圳则在通信、计算机及其零部件等行业上有中兴通讯、华为公司和长城电脑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都和以上城市相比,在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值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发达国家制造基地的外迁。与前几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本轮产业转移我国将接受规模大、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前沿产业,而且产业间水平分工的趋势正在加强,研发环节也在转移之列。国外大公司的进入,使得对各类优秀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将加剧国内企业人才的紧缺状况 。
  
  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现状与需求分析
  
  1、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的现状。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的资料,截至200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软件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相关就业30万人;在软件产业人才中,70%以上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9%拥有硕士学历,2%拥有博士学历。全国软件产业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4%,其中硕、博研究生学历人员占11%,因此,成都市软件产业人才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水平。成都软件企业近年来大量吸收青年员工,因此总体年龄较轻,平均年龄约34岁,其中30岁以下占75%,35岁以下占92%。这一年龄结构也反映出:成都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龄约在5-7年。这个数字比我国平均数3-5年要高很多,说明成都市的软件人才相对稳定。
  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需求分析。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点在于:IC设计、光棒生产、电子材料和磁性材料、出版业、咨询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 。目前成都结合自身的优势确定未来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开发的重点领域是数字娱乐、软件外包、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并且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做大这些产业,因此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等方面的人才存在很大需求,例如高级程序设计人员、项目经理、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质量管理人员、软件高级管理人员等。同时,在信息服务业领域通讯技能方面的人才、广电书报出版等媒体方面人才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三、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流失严重。和沿海城市相比,成都市的信息比较闭塞,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有限,人才发展的环境平台建设尚且不是很完善。虽然拥有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院校,但由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本地的培养地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成都每年培养了大批计算机、通信、软件、电子工程、无线电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人才,但是留在本地的很少。而且许多本来在本市任职的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大一部分跳槽到待遇更优厚、发展前景更良好的城市。
  2、人才结构不合理。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在人才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足。以软件人才为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程序员。而且,软件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也需改善。成都市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本、专科学历教育,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办统计,其中3/4以上人才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大约占总数的1/4,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少,即软件高端人才以及低端人才都严重短缺。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硕士以上软件专业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或难以在实践中成为真正的软件人才,这进一步加重了高端软件人才供给的不足。
  3、人才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对成都、上海、北京和深圳人才创业精神和文化环境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中关村流行的是创业文化、“老板文化”;深圳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内引外联的“移民文化”和“打工文化”;上海流行的是“白领文化”;成都则流行的是“茶馆文化”和“休闲文化”。可见成都缺乏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也已经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四、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人才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吸纳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将人才的引进纳入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更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使他们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探索人才跨地域智力流动的方式,使之逐渐成为成都引进信息人才的重要形式。实施引才、引智的“走出去”战略,拟定一批主力企业,积极为这些企业与国外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创造条件。
  2、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注重引导资金流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转移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对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调整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保护全社会的教育投资积极性。同时,应建立并完善教育信贷市场,以提升人才资本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出台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资,提高企业培训的人力资本效益。
  3、加快集成电路和软件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培训中心,配置完善的符合与国际集成电路发展同步的各类EDA工具和相应的专业硬件设备,培育一批动手能力极强的技师队伍来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以业绩为指向、以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形成培养、储备、推荐与使用一体化的人才新机制。注意加强对软件产业中管理和营销人员的培养,注重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产业的项目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控制、产品营销和项目实施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形成满足软件产业国际化要求的人才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4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