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仲凤云

  【摘要】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该服务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展开工作。本文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图书馆 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功能定位不准确。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对象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一部分,应用型高校图书馆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然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没有按照这个功能定位开展工作。许多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进行定位。由于功能定位的偏差,使得图书馆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最大效益。表现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图书资料不够多,这一方面固然是市面上专门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图书种类不够齐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图书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引起的。从而导致图书采购时没有按照应有的功能定位进行。
  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作为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图书馆人才队伍。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图书馆人才队伍素质达不到要求。表现在:专业人才缺乏,真正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知识机构、职称机构不合理,许多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员工普遍学历偏低、职称偏低。
  第三,图书馆的投入不够。由于财力所限,许多应用型高校在图书馆方面的投入很少,使得一些必备的图书设备不能购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师生吸收最先进的信息。这样对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制约。
  第四,与地方的互动较少。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必须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然而现实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走出去的意识较为落后,只是埋头自己的工作,对于外界的关注度较低。由于不了解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得图书馆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
  二、提高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策略
   要提高应用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取得实效。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一是应用型高校多为省属高校,基本上属于“教学型”。这类高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上,应该重点放在教学上,而非放在高端的研究资源上。二是应用型高校一般培养的人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培养人才需要具备地方特色,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相关联。应用型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对这方面有清醒认识。三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前瞻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培养人才应该具有前瞻性,要认识到未来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并适当提前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具有前瞻性的定位,以适应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高应用型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必须认识到,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因此应用型高校图书馆需要清醒认识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对于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潜能等进行摸底,帮助每个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既要服从于图书馆建设的需要,也应该照顾到员工个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应该根据专业化的原则引进适合应用型高校图书馆需要的高素质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专业的人才,也应该有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图书馆更好地了解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三是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激励机制,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第三,加大对于图书馆的投入。高校图书馆应该拓宽筹资渠道,千方百计加大对于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急需的软、硬件,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一方面可以争取上级的支持,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合,争取建设经费,图书馆资源可以适度向社会开放,换取地方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图书馆联合,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水平。
  第四,不断加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应用型高校图书馆通过经常深入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同时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赢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萍、王爱民、王雷: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几点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3).
  [2] 易朝玲:试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