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文景 窦金美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堪称各个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模版。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表现出持续的高涨,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恢复了战前的经济水平,所以一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经济奇迹”。但是,从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大滑坡,并且又如之前经济持续增长一样表现出持续的不景气。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将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资料,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5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政府保护企业、政府政策调配等途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二)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后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三)日本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
  从古代社会遗留下的依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变成了员工对企业、小企业对大企业、大企业对银行、企业对政府的服从和忠诚关系。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四)日本的经济模式是赶超型学习模式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引进技术的重复使用效率,然后在开拓的国际市场中进行销售,在短期内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际的目标。实践证明,日本的赶超产业政策是成功的。正是这种赶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工业制造大国。
  
  (五)日本的经济模式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技术上,制造业技术需要两次创新。即理学上的原理性创新和在原理的指导下面向终端产品的属于工程学上的适用技术或工艺流程的创新。而日本的经济模式恰恰满足这两个条件。
  综上所述,日本在80年代所具有的优势,从总体上讲,是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势。
  
  二、新经济时代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迅速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技术立国”战略、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以及“政、官、财”复合体制,使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迅速发展。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0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
  发展特定机械工业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私人企业对特定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正是由于这种政策,使机械工业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秘密武器”。
  
  (三)“技术立国”战略
  针对战后日本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其中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
  
  (四)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
  日本首先对原料部门实行自由化,原料进口自由化使工业品价格下降,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个别幼稚产业进行贸易保护,待其壮大后,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最终使其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政、官、财”复合体制
  日本政府规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导向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导向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通过政府指导市场经济,降低风险,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新经济时代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失灵
  
  80年代后期因日元升值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致力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坏帐、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如果将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泡沫经济的破坏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日本经济在90年代遇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泡沫经济后的遗留问题,而是面对掀起的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与结构的深层进行改革的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致使日本经济走向失灵:
  
  (一)政府导向型模式的弊端
  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帐,仍然贯彻“护送船队”的政策,对破产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保护。同时对应该处理的银行坏帐未能及时处理,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还有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力量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二)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
  在制造业时代,日本和欧美共同分享来自同一源头的水,日本比欧美甚至分享的更多。但在高新技术革命时代,来自欧美之源的水,不需要通过日本就可以流向全世界。在新经济时代,缺乏原创性技术体系成为昨日黄花。
  
  (三)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反应迟缓
  在政府保护下缺乏淘汰机制的企业序列制度,缺乏人才流动的终身雇佣制,很难使新型企业在传统的企业制度体系的夹缝中产生。日本企业制度的封闭性,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很大调整,但这是在保留原企业制度下进行的,所以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有限。
  
  四、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经历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

不景气,目前又处于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的日本经济,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日本市场经济研修考察,可以发现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农耕文化体系,东亚农耕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组织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相对较大。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资本主义、实行工业化的国家,但日本仍属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在赶超中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中国推进的工业化战略也属于这种类型。日本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搞过计划经济,但日本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某些作法与中国计划经济有相似之处。日本的企业系列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有某些相似。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有许多借鉴和启示。
  
  (一)利用WTO的相关条款,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
  在幼稚产业的保护期限上,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时间表,一旦幼稚产业初步具备竞争实力,就首先在国内引入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实力足以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就果断撤消保护,让其在国际竞争大潮中搏击; 在幼稚产业的保护手段上,既应充分运用WTO 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例外条款等一系列不违背WTO 则的保护措施,又要在关税递减的情况下,使既定的进口关税水平发挥最大的功能,强化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的分配环节,灵活运用政府采购、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所以,中国不能按照传统的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而是要走一条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复合式产业发展道路。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对目前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借鉴意义。政府的投资方向和开放计划必须考虑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这应当是我国开发西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果将西部大开发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向中央要钱上,而忽视了本地区的市场环境和开发资源的培育,可能欲速则不达。
  
  (四)大力发展原创技术
  适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学习日本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二次技术创新做法的同时,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吸取日本的教训,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原创技术系统。
  
  (五)法律保障
  虽然日本是一个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也是法制程度较高的国家。日本的产业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都有一套严密的法律依据。依法治国,依法对经济进行调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和进口政策紧密联系
  面向国际市场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团,应当成为中国21世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日本在发展制造业中,一方面积极引进尖端技术,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二次技术创新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在产业政策实施上,日本始终坚持将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技术进步与进口政策紧密联系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七)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制订专项规划,建立国家重大装备发展基金; 扩大提供卖方信贷资金额度,制定鼓励出口优惠政策; 实行灵活的税收政策;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形成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出清机制,防止重复建设。
  
  (八)经济模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面对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需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正如没有永动机一样,也没有永远有效的模式,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九)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企业“航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多,那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 反之亦然。总之,必须对拥有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城市、国家几个层次,各层次的规模经济不仅有着共同的要求,还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央政府首先要保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的分割,在现有企业的“劣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促进它们的“优胜”,为优势企业的产品扩展到全国市场创造条件,为优势企业的壮大和国内名牌的生成提供便利。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片断。尽管它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各国借鉴,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起来的各种固有矛盾的逐渐激化,使日本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障碍,它的道路也将是坎坷不平的。在借鉴日本的作法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来,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云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