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汪清黑木耳:绿色名牌发展无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宁 维等

  宁维 李玉旺 肖 迪 张晓菊
  木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黑木耳是木耳产品中的重要亲缘种,作为我国的特色产品,以其历史悠久、天然绿色、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汪清县素以“木耳大县”著称,随着“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的推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亲近自然、善待环境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绿色消费盛行、追求健康时尚的今天,预示着黑木耳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明确思路,加快发展黑木耳产业,做大做强木耳经济,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崛起发挥更大作用.是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据此,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思路与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思考。
  
  一、发展现状
  
  汪清县地处吉林省东北部山区,幅员9016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00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汪清县是我国重要的黑木耳产区,木耳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7年曾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实施“黑木耳大县建设工程”的决策,依靠上级政府支持,动员全县力量,加快黑木耳规模化、产业化和名牌化发展,培育黑木耳品牌,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目前,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促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同时带动了机械加工、塑料袋加工等相关企业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县年产木耳3000吨,种耳业户8000多户,耳木留存量1000万根,木耳代料生产量1亿袋,产值1亿元。全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规模乡镇达到8个,规模村屯30多个,规模户6000多户,户均增收300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汪清县黑木耳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充分依托资源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汪清县位于长白山区,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特定的气候、生态和树种条件,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环境。首先,汪清县属大陆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4。C,自然气候最适宜黑木耳生长。其次,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达到8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适于木耳生长的柞木林达21万公顷,柞木蓄积量达到2.09万立方米。同时,汪清、大兴沟、天桥岭三大森工局发展林产加工业产生的大量废弃锯末和其他林区剩余副产品,为生产地栽木耳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业企业大量转产,全县三大林业局因转产转移林业职工近万人。同时,农村目前也存在剩余劳动力约2万人。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及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极大地促进了黑木耳产业的发展。
  2、积极加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汪清县在木耳采集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2005年,汪清县成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已建成的汪清镇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是汪清县规模较大的个体食用菌生产基地,集菌种生产、产品生产为一体,是能常年进行二、三级菌种生产的大中型食用菌生产基地。天桥岭镇作为全国食用菌基地镇和全县木耳特产经济园区,近3年黑木耳产业发展迅猛。全镇23个行政村都已成为木耳规模村,生产菌袋从300万袋增加到3500万袋,从业户从280户增加到1240户,产值从700多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人均增收从318元增加到近3000元。
  3、努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提高木耳种植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种植农户利益,汪清县非常重视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行公司加乡镇政府加专业大户模式,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合作双赢。同时,通过收购订单规范了木耳的生产环节,提高了木耳质量。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县最大的木耳产业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目前,该公司产品种类有5大系列、30余种,主导产品有黑木耳砖制品、各类野生蘑菇系列产品、山野菜系列产品等。其中,主导产品“丹华”牌黑木耳砖制品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产品、“十佳名牌”产品。公司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30多条销售网络,在国际市场上与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立了营销关系,成为黑木耳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4、认真做好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为了全力推进“黑木耳大县”建设进程,汪清县组建了木耳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完善机制,支持发展黑木耳产业。一是建立了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全县各乡镇都制定了领导包片、站所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广泛宣传,激发农民种植木耳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了技术共享机制。县里成立了木耳协会,依托木耳协会,积极做好木耳从组织备料到选择菌种、配料、培育、运输、地栽、晾晒、贮存等生产技术环节的指导。通过木耳协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依靠技术支持,并组织农民以互相换工、技术人员带新手、新发展农户到专业村打工学习等方式,普及木耳栽培技术,使木耳种植农户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三是建立了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在木材指标、房屋占地、水泥建材、协调贷款等方面,县里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公共灭菌室,对建灭菌室和育菌室的农户也给予必要支持。四是建立了信息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县、乡镇各级政府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搜集木耳原料价格、市场需求、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各乡镇政府《简报》传达给种植户,使种植户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木耳行情。
  5、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对外知名度。为了向广大外界客商展示具有吉林特色的名牌产品,汪清县高度重视做好木耳产业的对外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展洽会,利用吉林省农博会、国内省市各种农业博览会,以及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等渠道,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向外推介汪清黑木耳特色产品。2001年6月,汪清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吸引了来自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省内外的广大客商,经贸洽谈取得了显著成果。县委、县政府还组织党政干部分批奔赴全国各地,大力宣传黑木耳,并在上海、北京、西安等10个大城市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使汪清黑木耳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汪清县木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省发展优势突出、全县发展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但是,作为刚刚起步的一种产

业,在全国木耳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同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木耳菌种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由于木耳产业科研水平和资金有限,受东北季节性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汪清县木耳培植时期短,选育的菌种类型也受到一定制约。不仅县内木耳培育类型单一、优质菌种种类少,而且现有的优质菌种种植范围也没有达到相当的规模。全县木耳产量难以得到大规模扩张,质量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比也缺少竞争力。木耳的产量与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就很难保证农户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2、木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与其它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汪清县木耳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原料型、初加工阶段。全县还没有一家真正的木耳精深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简单包装加工阶段,木耳下游产品开发远远不够。同时,与木耳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间配套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另外,企业加工设备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拌料、装袋主要还是靠手工操作,在灭菌环节上还是采用土办法,灭菌时间较长,生产进度和质量都受到影响。
  3、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推广率低。汪清县木耳协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技术指导和技术人员培训的作用,但从全县看,可以说没有专门的食用菌研究机构,优质菌种研究和木耳系列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同时,木耳研究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更缺乏高级研究人才和科研专项经费,技术推广的基层技术力量也严重缺乏。新的栽培技术在老产区推广缓慢滞后,种植农户掌握的栽培技术不统一、不规范、不全面,生产管理粗放。新增加的地栽木耳种植农户中,绝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4、生产资金不足。木耳产业除固定资产投入外,还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汪清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政府资金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力量有限。同时,因信用社贷款利率高、贷款手续繁琐等原因,使很多农户因高投入、高风险而放弃了木耳生产。大部分木耳种植农户也因再投入能力不足,只能保持现有生产规模。集约经营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木耳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信息不畅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现有信息渠道少,服务能力有限,使广大农户和加工企业难于快速了解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动态,及时应对一些国家提出的新技术壁垒措施。对整个木耳产业的发展前景也缺乏了解,不敢盲目扩大再生产。同时,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木耳产业发展相关法规与制度不完善,也造成市场管理混乱,木耳产品掺杂使假现象十分普遍,木耳品种、质量、价格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6、“白色污染”日益严重。近几年,汪清县木耳产业逐渐被广大农户熟知认可,但由于生产后的菌包菌袋缺少处理渠道,废弃的菌袋满山遍野。由于塑料制品降解速度较慢,已经成为破坏环境的“白色污染”。该县某乡镇因长期遗弃菌袋,受杂菌的侵袭,木耳产业几乎停滞不前,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对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汪清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建设延边州生态经济强县,并将木耳产业列为“双四、双二”产业发展重点,争取把木耳产业发展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前景最大的产业。按照这一思路,汪清县在培育、壮大木耳产业的过程中,应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政府扶持,科学制定木耳产业发展规划。
  建议在木耳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木耳产业的组织管理。重点加强领导工作负责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责任网络,对木耳产业实行目标管理。在政策上对生产环节和资金、信息、设施等方面进行扶持,在经营行为上对木耳产业进行规范。同时定期对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发展思路提出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开展现场办公活动,加强实地考察,帮助木耳种植农户和木耳加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加快制定汪清县木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立足产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两大市场,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规范性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汪清县木耳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行业标准等具体措施。
  2、加强黑木耳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向纵深发展。
  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是黑木耳产业溶入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议以天桥岭镇为中心,将现代化生产加工企业与黑木耳产业基地相结合,开辟建设集生产、加工、科研、试验示范、销售于一体的内联农户、外引市场的黑木耳示范园区。在生产方面。实施菌种优化工程。引进适合本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扩大优良菌种的种植范围。着力开发适宜于不同温度、干湿条件下生长的优质品种和品系,增加菌种科技含量,提升木耳种植菌种层次。加大木耳市场开发力度,开辟木耳新市场。根据出口、地销、运销等不同的销售渠道,培育不同类型的木耳品种,提供多元化的木耳销售类别。在木耳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加大入园企业产品系列化、精品化加工开发力度,鼓励以新的生产设备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积极推进黑木耳产品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推动实施黑木耳粉、黑木耳素、黑木耳胶囊等系列产品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木耳产业健康发展。
  
  3、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实现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优质食品与安全食品的角度,建立规范化的木耳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体系。加强统一培育和采购菌种、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等方面相关认证工作的运作,完善各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证和认证的规范化体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快建立汪清县黑木耳交易市场,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媒介、农户为基础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黑木耳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黑木耳产业的产学研结合、科工贸联合与国内外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产品市场。建立黑木耳网站,加入中国食用菌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实现信息网联结。加大市场规范力度,通过集聚小规模农户木耳产品,形成统一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证产品的流通性,从生产、流通、销售方面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4、积极构建黑木耳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网络。
  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组建创办科研机构,加大木耳相关基础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重大栽培技术,例如以代料地栽黑木耳取代木段栽培、选育菌草代木栽培、以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等,建立不同栽培模式的国家级示范基

地。依据市场消费需求,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各乡镇农技站为主,建立村村落实技术员、协调统一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农户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组织有经验的技术能手下去指导、学习参观典型、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培训,以及电视讲座、印制技术服务手册等形式,扶持各产区尤其是老木耳产区和基层地区发展。重点培育示范户与新增加的农户,扩大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知晓面,解决养菌、下地管理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广大农户提高生产与管理水平。
  
  5、多渠道筹措资金,缓解发展“瓶颈”制约。
  创新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黑木耳产业发展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汪清县木耳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培养合格投资主体,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组织林业、扶贫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三是加强银行信贷融资。在流动资金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通过联合担保或以土地经营权担保等方式,扶持超10万袋的规模大户、技术推广大户、制菌大户等发展。四是筹集建立木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全县黑木耳发展基金会,可采取县里拿一点、大户捐一点的办法,探索建立黑木耳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吸引民间投资。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壮大。
  
  6、打造绿色品牌,把木耳产品推向世界。
  一是整合木耳产业资源,发挥区域品牌效应,联合全县木耳种植户及龙头企业,继续争取并定期举办“汪清黑木耳节”,扩大汪清木耳地域产品知名度与产品形象。统一注册黑木耳商标,打响“汪清黑木耳”品牌,提高木耳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二是培育绿色品牌。发挥生态优势,实施绿色名牌战略,选用优质绿色原料,搞好绿色精深加工,申办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加强对公众绿色黑木耳消费和鉴别的宣传指导,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三是瞄准国际市场。积极推介汪清县世界品牌。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包装、加工工艺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加国际研讨会和展销会,交流经验,拓展思路。吸收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向世界展示中国黑木耳文化深厚底蕴,展示黑木耳产业成就,打造国际品牌。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汪清县广播电视局)
  (责任编辑:云 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