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燕 陈怡

  [摘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因素,以山东省部分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关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制造企业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山东省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方面的努力程度不均衡,企业比较重视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在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文章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主成分分析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99-05
  [收稿日期] 2011-02-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1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HQ0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08H05);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G0020814)。
  
  一、引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思想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各国学术研究的热点。
  关于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的研究,Richard[1]指出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Lippman[2]认为有效地实施环境意识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Green[3]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性因素;Jeremy Hall[4]通过对英国与日本的食品零售商和英国航空工业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力量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虽然目前制造企业也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这战略。蒋洪伟、韩文秀[5]详细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武春友、朱庆华[6]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马祖军[7]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集成特性并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李向东等[8]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可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朱庆华、耿勇[9]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聚类分析;方炜等[10]建立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概念模型,提炼出了影响绿色供应链实施的12项关键因素。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但最后都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模式,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情况,确定影响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因素,以山东省部分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有关调研数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制造企业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绩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为了研究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中相关因素的影响度,我们开发了一份问卷。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问卷开发,具体包括选择问卷的问题,设计调研问卷,咨询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修改问卷;(2)数据搜集与整理;(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制造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对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
  本课题的企业评判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发出130份问卷,返回问卷101分,有效问卷87份(有效返回率为86.1%)。样本中的制造企业只是针对山东省内的制造企业,重要集中在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以及淄博、潍坊、兖州等地。行业分布为:电器制造(5家,占5.7%)、热电(4家,占4.6%)、机械制造(12家,占13.8%)、化工(7家,占8%)、电子电气(11家,占12.6%)、钢铁(3家,占3.4%)、纺织(8家,占9.2%)、食品加工(12家,占13.8%)、造纸(6家,占6.9%)、建材加工(9家,占10.3%)、其它(10家,占11.5%)。这些行业中有传统的污染行业,也有中国入世以后日益受到环保压力的行业。企业规模按员工总数分为4类,超过5000人(20家,占23.9%)、3000~5000人之间(34家,占39%)、1000~3000人之间(18家,占21%)、1000人以下(14家,占16.1%)。
  调查问卷通过两种方式发放:(1)去济南高新区、工业园,烟台工业区、青岛高新区等地的制造企业实地发放,去各大企业现场调查参观;(2)向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的MBA培训班学员发放问卷(学员大都是山东省内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在每次问卷调查前,都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的原则,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选择每个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对象一般是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他们能够有助于开展企业的环境实践,并且他们的环境意识能促进企业积极的环境实践。
  三、评价模型及计算
  我们评价的目的是要衡量各指标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首先构造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
  (1)构建评价的层次结构。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以及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专家意见,对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情况,我们开发了15个问题,包括5个方面,即原材料采购、企业内部管理、废旧品回收、企业声誉、废弃物的处理。同时按照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成效的各因素进行归类及层次分析,并咨询专家意见将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建立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指标层的具体数值
  在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及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
  对定量指标,通过去企业调研,确定具体数值;
  对定性指标首先要定量化。定量化方法为:去企业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请企业专家打分,将定性指标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转化为具体分值。在调查问卷中,分值为十分制,分值意义为:2分表示能力很小;4分表示能力比较小;6分表示能力一般;8分表示能力比较大;10分表示能力很大。要求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在0~10分中任意给分。
  (3)指标数值的规格化
  为了消除指标之间单位不同以及指标方向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下面给出了指标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的方法,即指标的规格化:

  在确定指标后,首先分析指标的类型。一般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正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大越优;另一类是逆向指标,此类指标越小越优。指标的规格化,方法如下:
  
  (4)计算指标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绩效。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用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具有上述特点,为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确保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在此评价模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层各个指标构成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制造企业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绿色度>原料采购的绿色度>废旧品回收的绿色度>企业声誉的绿色度>废弃物处理的绿色度。这说明:
  1.企业最重视企业内部管理的环保程度,其重视程度为36.71%,这是因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生产环境,能更好地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效率。
  2.企业对原料采购的环保程度比较重视,其重视度为27.87%。这说明企业对选择供应商及与供应商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也比较关注。
  3.企业对废旧品回收的重视度为21.55%,表明山东省企业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资产的利用上已经有所行动。说明目前大多数山东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把环保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发现只有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企业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Sarkis J.,2003)[11],才是根本解决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措施。
  4.企业对自身声誉的绿色度的重视程度较低,为9.42%。这说明很多企业对自身声誉带来收益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只重视改进管理方法、更新生产设备等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显形资产,而不重视声誉这种隐形资产。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
  5.大多数企业对企业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重视程度极低,仅为4.45%。这表明企业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无视自身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低。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很多环保法规,但是企业还是不重视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并且很多企业在执行环保法规中投机倒把,排放超标“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很多企业经营的目标,而要减少自身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这是很多企业不能接受的。而且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很多企业抱着“搭便车”心理,对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管理决策之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标明:目前,山东省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施方面的努力程度不均衡,企业比较重视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在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方面则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其次,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第三,绿色供应链实施成本较高。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原材料选购、生产工艺、流程再造,其成本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企业将是很大的考验。
  但是,面对国际上越来越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状况,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加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进程,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培养企业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在强调企业承担绿色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消费者责任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责任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使那些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2.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总体偏低,留给企业不履行环境责任的空间较大。应尽快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破坏环境的成本。同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修改,细化环境保护要求,在对外贸易法中增加环境标志的相关规定,对政府采购法补充相关“绿色”内容等。此外,还要研究和掌握国际环境标志发展态势,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设计政府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
  政府的有力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因为具有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能够迫使各方合作,从而倾向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策略选择。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导向性政策。如选择供应链的主导企业,树立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企业,鼓励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宣传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更重要的,政府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绿色激励机制,主要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来引导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如(1)给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企业提供税收优惠;(2)支持绿色信贷;(3)加强绿色政府采购;(4)提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Richard Lamming,Jon Hampson. The Environment as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sue[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2]Lippma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9,Vol. 6 No.2, pp.175-82.
  [3]Green K, Morton B, New S. Greening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 Jun 2000
  [4]Jeremy H.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455-471.
  [5]蒋洪伟,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4):90-92.
  [6]武春友,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1,(3):67-70.
  [7]马祖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特性和体系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2,(6):47-50.
  [8]李向东,阎洪,叶润强.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15(4) :66-69.
  [9]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6(3):81,84.
  [10]方炜,黄慧婷,刘新宇.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成功标准与关键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125-128
  [11]Sarkis J. 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297-409.
  (责任编辑:刘小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7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