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带形城市理论的实践及现实意义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介绍并充分分析带形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中寻求带形城市理论在现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带形城市;交通;接触自然;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古代城市多起源于在一些大河流域,如尼罗河、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人们自然而然的沿河流一字排开,呈带状分布,建设自己的领地。可见,很久以前人们就善于利用自然条件的有利因素进行城市建设。而母亲河狭长的线性特点以及城市带状布局的方式,似乎对以后相关领域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前言
  一些城市由于受到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还有的则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形成了带形布局的城市。带状布局有很多优点,如果沿河流分布,取水方便;若沿交通线发展,则考虑到居民的工作需要,;沿高地分布,有利于避免洪水浸淹;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为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条件。人们自古以来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人么看到了带状布局的诸多优点,启发了城市规划者,因而产生了带形城市规划理论。
  
  二、带形城市理论
  带形城市理论是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其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1]。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延伸向外发展。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该理论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其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城市交通,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要构架;另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两条原则,各要素紧靠交通轴线聚集。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2]。交通干线(宽度不小于40 米)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两侧是矩形或梯形的街坊,建设用地的1/5用来盖房子,每家都有一栋带花园的住宅。工厂、商店、学校等公共设施按城市具体要求自然分布在干道两侧,而不是形成旧式的城市中心。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延伸。1892年,索里亚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1]。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横向发展,面貌失真。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三、带形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概述
  带形城市理论作为城市分散主义的一支,对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城市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同时,其优点也越来越吸引一些城市规划师进行尝试。
  由于部分城市发展格局已基本定型,带形城市的理论往往被设计师和规划师在中小型城市、县城、农村等地使用或局部使用。例如日本东京,有着极为发达的地铁轨道交通,该城市的发展模式为,先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和干线,沿干线和站点发展城市,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发展模式。这与前文提到的索里亚·马塔认为的“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的观点一致。再如,一些新兴城市或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由于山河等自然因素,约束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使其更适合沿带状分布发展。再如中国一些小城镇和县城,其最繁华的区域往往是沿着穿过它的一条最主要的干道呈带状分布。这条干道又常常是联通本城镇或县城与其它市、县的唯一或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多为商店、饭店、汽修店等。这样的分布好处是,小型城镇可以依托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逐渐推进、有序发展,同时还可以节约发展成本。但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卫生状况差等现象。
  
  (二)带形城市理论的实践
  苏联在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前苏联建筑师N ·米柳廷提出著名的“线形城市”理论:图城市由两条狭长的居住带和工业带及两条带之间伸展的绿化防护带组成;居住带和工业带呈平行布置, 在绿化防护带上布置饮食点,工业部门穿在一条直线轴上,并沿该直线轴修筑铁路线,因而工业企业有了非常方便的双面交通服务;工业区与平行的居住区也可自动发展。城市外围是农田和森林[3]。在当今社会,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现实状况等,这种过于单一的带状结构往往不太现实,应该去其弊端,灵活的运用到今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事实证明,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规划师们基于“带形城市”的理论基础,继续将之发展并运用于实际项目中。著名的伦敦规划采用了这种形式,哥本哈根、华盛顿、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城市规划中也出现过,有些已经演变成指状或曲线式布局。
  
  四、带形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苏联曾进行过带形城市的探讨;20世纪40年代希尔勃赛玛(Hilberseimer)等人提出的带形工业城市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发展;由现代建筑研究会(MARS)的一组建筑师所制的著名的伦敦规划(1943)也采取了这种形式。此外,作为这种形式的变种,战后时期在哥本哈根(1948)、华盛顿(1961)、巴黎(1965)和斯德哥尔摩(1966)的规划中都出现过[2]。可见,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们在吸取该理论精华,去其弊端的情况下,设计规划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12.
  [2]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3.
  [3] 陈宁,彭静萍.“带形城市”理论在岑巩县新城规划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7,(14)。
  
  作者信息:
  宋文,女,(1986——),山西晋城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李雄,男,(1964——),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8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