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构城市文化空间,助推城市复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

  (作者主要从事城市战略规划、城市产业总体规划、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项目包括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市昌平区东部新区产业定位研究等。)
  
  城市文化与空间解读
  
  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使活动的产品变得可贮存和可复制,即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籍)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并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
  近年来甚嚣尘上的经济全球化和追求经济生产的理性,形成了千城一面的风潮,建构出千篇一律的“现代”生活和风格,不仅打破了城市生态的平衡,更是对城市文化是一种毁灭和打击。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全球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下,城市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记忆的消失、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等问题,城市居民精神上的慰藉和憧憬却在不同程度地失落,其主要原因在城市文化的瘦弱或缺失,导致城市的冷漠、都市人群心理的隔阂与戒备。例如旧街市的拆除,不仅涂销了城市历史,割裂了延续的城市化,更是摧毁了城市的人文记忆。城市是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生生不息,城市文化是城市生命体的精神和物质的综合体现,城市是城市精髓的最终体现和灵魂塑造,城市的魂不能丢。
  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文化与经济融合越来越融洽,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成为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的手段,通过实施文化政策和创新文化产业空间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消费需要,还可以使城市空间产生新的异化效应。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认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未来的城市必须通过大量的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如博物馆和图书馆,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而丰富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共享空间,从而实现无形无界的城市图景。这里“无形无界的城市图景”是城市与文化浑然一体的内在表达,是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一种基本诉求。
  在城市化成为人类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之下,城市的发展虽然历经战争等各种各样的变迁,但城市的文化脉络始终不会消失,尤其是在目前城市进程前篇一律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重构、重述,正因为城市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才铸就了城市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仍然能够获得世界的认同,同时唯有重构才能使得旧有的文化得以承续,新文化得以更好地发扬,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空间,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城市文化空间重构机理
  
  从现代城市发展所处的时机和阶段来看,重构城市文化空间的时机已经成熟,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机遇到来,而文化引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城市的文化空间上取得新的突破,欧美等近200年的城市规划历史经验表明,完美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从诸多方面来讲,城市的文化空间应该如何重构呢?赛迪顾问认为应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发挥文化空间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空间效益。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首先建立在以文化导向为前提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一套赋予城市文化体制和机制的体系,对城市的所有文化资源,包括空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进行创意资源和创意空间的开发和挖掘,从而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城市空间来讲,还将发挥空间价值,使得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城市的发展机制更加流畅,文化就像润滑剂一向,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通常成为“文化场所”)为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对特定城市文化的感受及记忆,公共文化空间结构中的道路、边界、街区(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意象,通过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感受和认同,使得城市居民对城市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在公共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使得城市的文化进一步获得延续,进一步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历史韵味,因此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发挥对城市情绪的调节功能,还具有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同时发挥对城市文化贮存的功能。
  
  案例及启示:英国卡迪夫城市复兴工程
  
  英国的Wales(威尔士)位于伦敦西约200英里,是英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仅是全英国人均GDP的80%,Cardiff(卡迪夫)市区人口32万是欧洲最小的首府城市,其人均GDP超过了英国的平均水平,1900―1920年,卡迪夫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港,二战之后,随着国际需求减少和集装箱码头的兴起,以及全球产业的转移,卡迪夫的港口逐渐衰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基本停止,卡迪夫处于废弃状态,大片的滩涂荒地,工人失业率上升。
  英国政府开始实施让衰落城区获得新生的城市全面开发计划,注重文化在城市复兴中的作用。卡迪夫通过构建赛尔提克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及文化项目,通过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旗舰工程(Cultural flagship Project),例如运动村(7亿英镑)&千年运动场(1.5亿英镑)、千年艺术中心/歌剧院(1.04亿英镑)、美人鱼码头商业地产项目(2500万英镑)、政府议会办公楼迁址(2800万英镑)、配套商业旅游文化设施建设(2200万英镑),此外通过经营文化项目,例如1998年欧洲首脑会议、1999年世界橄榄球锦标赛、2004年英超联赛的决赛、2004年英国汽车和赛艇展览、2008年“欧洲文化首都”竞选等活动,通过城市空间的调整和文化空间的重构,使卡迪夫赢得了欧洲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首都的美誉。
  从欧洲的城市复兴实践来看,将文化整合进城市发展之中,对城市复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城市的竞争力最后关键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力,通过重构文化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文化设施与场所以及实时转换建设环境,使城市具有较好的文化氛围和产业发展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创意人口。英国卡迪夫城市在进行城市复兴时,强调了文化经济资产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文化及空间改造的市场手段,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城市文化空间的重构必须要建立在城市文化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厘清责、权、利,此外要创建新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地标,增强文化竞争力,获得认同,必要时要增加一些大型文化工程和文化艺术活动,以增强新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力,目前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上已经先行了一步,但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上进行持续打造,才能获得世界的认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