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健

  
  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生态农业具有环保、高效、优质的特征,生态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是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西安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20万亩猕猴桃、10万头奶牛、10万亩无公害瓜菜、30万亩旅游观光农业构成的“四大板块”和区县150万亩优质粮食、15万亩石榴、葡萄及生猪、鸡、苗木花卉等“十条产业带”,形成了西安市农业发展的格局,生态农业发展初具雏形,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两位数快速增长,粮食、蔬菜、奶类、禽蛋产量也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西安市农业生态环境中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周至县建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构想
  
  为加速西安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建议在周至县建设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杨凌农林科研机构,以承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日本、以色列等农业生产发达的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内外有成熟经验的生态农业公司及其“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组建规模化现代农庄(场);与杨凌农业示范区全面合作,建设西安生态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业从粗放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小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大生产转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农业生产不断向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的生态农业产业集中,形成全省和全国生态农业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努力将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全力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成为推动西安和陕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为全国内陆地区农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1.周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面积2974平方公里,人口63.4万。南依秦岭,北邻渭水,域内南部山区是矿产和林特产品蕴藏颇丰的宝地,是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金周至”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县、关中著名粮仓。农业生产具有传统优势,是我省的粮食、果品、禽畜养殖生产基地和水果畜牧业十强县之一。周至县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及西安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2.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周至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良好,具有西安及关中开发带的“肺”、“肾”功能区特点,这一点是其他区县无法比拟的。周至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老县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周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湿地面积19.69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29%,占全市的一半还多,被称为西安的“氧吧”和“后花园”。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联合在周至建设规划达639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秦岭植物园,形成了周至庞大的特殊生态功能区网络,扩大了周至环境资源总量,增强了周至生态价值潜力,成为国家和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基因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基地。周至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市38.3%,是西安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建有4个保护分站和黑河水源保护总站。周至县确定了“生态立县”战略。今年3月,周至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6项考核指标和规划目标验收,成为西安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可使周至的生态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有强大农业科研实力支撑。周至北临杨凌,两地隔河相望,杨凌渭河大桥的建成和杨哑路的通车使杨凌的农业技术成果向周至流动从空间上实现了“零距离”。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在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示范带动影响下,周至当地农民更容易、更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实地运用,更容易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农业生产;而地理位置相邻的优势,也确保了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周至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获得最丰富的科研成果、最便捷的技术支援,从而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毗邻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方便农林科技成果的就近推广和产业化,周至是最具优势的农业科技大田实验区。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2007年8月,周至县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签订了《杨凌示范区与西安市周至县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周至与杨凌在规划对接、产业合作、两岸开发、科技示范、交通联网、旅游共享、展销合作、信息互通等八个方面开展合作,并建立杨凌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地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4.三大生态保护工程在周至县重叠。黑河水源地保护是西安市的民生工程,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是陕西省的重点工程,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国家直接投资的重点项目。中央、省、市的三大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工程在周至县重叠,成为在周至建立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大好机遇。目前正在实施的黑河引水灌区续建工程使周至县30万亩土地受益(每亩年产值增加350元)。若将良好的农业基础和诸多的有利因素加以整合,更容易形成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的聚合和放大效应。
  5.有利于全市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周至县工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拮据,是西安发展比较缓慢的县区之一。作为内陆典型的农业区域,周至同时承载着保护西安水源地的重任,不可能依靠发展工业、开采矿物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作为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周至县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西安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有利于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加快改变周至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有利于全市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构建和谐西安的发展目标。在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建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几点建议
  
  1.建立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管理机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等多个部门,必须打破界限、通盘考虑、协同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借鉴高新区、经开区成熟的经验,设立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以利于统筹规划,有效开展国内外合作。待条件成熟后,撤销周至县行政建制,其行政管理职能转由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受理。
  2.开展高水准有特色的统一规划设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针对山、川、水、塬、滩等农业区域的不同状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定符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管理运营方面借鉴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中国特色、切合实际的生态农业运营体系和模式。
  3.创建生态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制度框架,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从源头开始进行标准化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企业带动”的生态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
  4.实施生态品牌带动战略。树立西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整体形象,探索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延长产业链,形成研、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农产品经营企业,推行合同化种植,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出路,帮助农产品经营企业保证农产品质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整合、集聚生产要素,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
  5.加大招商力度,建设规模化现代农庄(场)。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生态农业公司,采用土地入股、带地进场等形式,利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组建规模化现代农庄(场),解决土地不能流转集约使用带来的效益低下问题。以核心开发区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可采用开发区土地联合区外土地的新型合作方式。提倡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使用、集约利用,发展生态住宅,提高农村居住用地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6.加大项目、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今后国家、省、市的大型农业项目尽可能的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倾斜和集中。设立生态、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即从黑河引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应的水费中按一定比例标准计提用作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支持周至县发展生态农业。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新型涉农业务,采用更多样的、实用的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信贷支持和风险防范措施,利用金融手段解决农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分散农民风险。
  7.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议将西安王寺到周至青化段公路等级从现在的二级标准提高到一级标准。将西――余铁路向周至县境内延伸,与杨凌或眉县相接。
  8.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培训。依托西北农大等农林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广泛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造就一批新型生态农业产业农民。
  (作者系西安市委办公厅综合处调研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4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