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月坤

  摘 要:第三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第三产业。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经济 第三产业 存在问题 对策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市场是否发育、资源利用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志。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在政府的指导、干预及市场机制的双重调节作用下,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其他国家与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及措施制定。
  
  一、第三产业滞后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河南省第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人,净增长超过1000万人。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河南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对落后
  按照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从国际看,目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其中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而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印度和俄罗斯也达到57%。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0.0%,与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90年代的水平大体相当,差距明显。从国内看,2005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这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在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2005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44.3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8%。而信息软件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5%,金融保险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4%。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三)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我省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中介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服务行业相对开放,非公有制成份比重较大外,大多数行业开放程度低,主要还是国有经济,市场竞争不充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合理。此外,文化、科技等行业的公益性、福利性的事业和经营性的产业长期混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市场分割,资源配置低效;房地产业、中介行业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管不严,服务质量问题较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也存在改造升级步伐慢,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不注重品牌效应等问题。
  二、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第三产业发展
  河南长期以来以农业大省著称,农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这样的经济结构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加快工业化步伐是必然选择。河南的地上地下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的可能,工业化确实为河南开辟了致富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中对工业的高度依赖,而对发展第三产业却重视不够。客观上来看,河南的工业结构比较粗放,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了较大的比重,深加工、高新技术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前者对资源、劳动力需求较大,后者对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需求较多,因此,河南的工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30.65%,全国城镇化率42.99%,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2.3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列末位。按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平均模式”(即人均GDP1000~1500美元的国家,城镇化率应在35%~45%之间)衡量,河南省城镇化落后于世界同等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则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服务业的消费很少甚至没有,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城市化水平低,表明低收入居民比重较大,其相应的购买力水平也较低,因而从需求方面也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河南省多数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都影响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限制第三产业发展
  一切服务消费的需求,均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河南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受限于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河南人均GDP虽然突破了1000美元,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三年的时差。2005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68元,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825元,居31个省(市、自治区)第2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84元,居31个省(市、自治区)第19位。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必然制约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影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第三产业发展缺乏人才与科技支撑
  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第三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例如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河南省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新兴服务业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其从业人员不少是下岗工人、原无业人员和进程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新兴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缺乏已成为我省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正面临十分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外资本正在加速流向服务业;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三是消费结构转型正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四是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当基础,发展空间巨大。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省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发展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提高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贫困阶段时,大力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这是应该的。当人们的物质产品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加快发展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必要的。有效地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形成巨大的反推动力。同时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决策时,应因势利导,既不放松物质产品的生产,又要有力地发展第三产业。
  
  (二)强化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
  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三产,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渐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客货运输业。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邮政通信、信息网络、中介咨询、商贸餐饮等高成长行业;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各类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事业,鼓励引导规范多种经济成分办教育、办医疗、办体育。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人口和生产的聚积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条件,城镇就是这种聚集的载体,近几年城镇化发展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仍不能适应需要,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城镇体系的建设,形成有机的城镇网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城镇的发展必须与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联动起来,以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支撑城镇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当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做依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资源发展战略,培养吸纳一批有战略头脑、有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智能含量,搞好第三产业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急需人才,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604.htm